(綜合報道)南蘇丹自2013年起陷入內戰至今,肇因於基爾將其副總統開除引爆衝突,釀成基本上以族裔為區分的武裝派系對立。儘管2015年8月各方曾經簽署和平協議,但戰鬥並未就此告終。聯合國在今年2月20日正式宣佈,總人口有1,100多萬的南蘇丹進入饑荒期。有人道救援組織本月中表示,當地有村民只靠食樹葉維生。
【速食哲學13】甚麼是三段論證?
文:文祖賢 譯:吳志濠 三段論證(Syllogism)是:推理的過程由三個命題造成。從兩個命題(前提)推出第三個命題(結論)。兩個前提中必須有一個全稱(Universal)命題。三段論證一般會是這樣: S 是 M.。(小前提) M 是 P。 (大前提) 所以, S 是 P。(結論) 猶記得上一次我們說過的「連線」嗎?在這情況下,M使S和P連繫起來。
【神學入門】第六章:聖經(六)
José Morales José Manuel Fidalgo 譯:姚子汶 8. 文學體裁與聖經的意義 聖經的詮釋應該考慮到每部聖書的文學體裁,因為某些表達和詞語上的範圍和含義都可能不一樣,例如在史書和先知書中。有些語句在某些地方具有字面上的含義,而在其他的則需要象徵的意義。 因此,釋經學者應該知道,若他們所研究的文字屬歷史、讚美詩、哀歌、比喻、流行敘述、智慧論述等等。這樣,他們就能確定他們的確切含義,以及作者寫作時的意思。 與文學類型問題密切相關的,是聖經意義的問題。
【聖言啟航】厄瑪烏 陌生人
甲年復活期第三主日 梁展熙 人們常說,人生如旅程。既然是透過旅程來理解人生,那麼人們對旅程的體驗很可能會影響他們對人生的看法。現代的旅行團,一切有專人打點,行程安排嚴謹。路上些許出錯,足以讓旅客、導遊以及領隊都心急氣躁。相反,在古時,旅行是自由自在的,同時也是無法具體安排的。人們無法說得定每天的行程。可以說,當時的旅行,並沒有去錯地方這回事;路上走過看過的,都是值得以後回味,甚至寫詩入文的良辰美景。 今天的福音選讀,也是一趟小旅程。雖然我們是以他們的目的地來稱呼兩位主角的:厄瑪烏二徒,但我們在處理這趟旅程時,卻習慣把重心放在他們在旅程中與復活的耶穌之間的互動。當然,這是相當正確的。不過,他們的目的地本身卻也內藏乾坤。
上海馬達欽主教與非法主教共祭
(綜合天亞社/亞洲新聞)行動自由仍受限制的上海教區馬達欽輔助理主教,在復活主日與未獲教廷認可的非法主教詹思祿共祭彌撒,引起了熱議。 梵蒂岡任命的馬主教2012年被中國當局撤去主教頭銜,承認他只是神父。本月16日,閩東教區微信公眾號流傳一組照片,指「在彌撒開始前,詹主教向教友介紹了這位來自上海的主教,教友們報以熱烈掌聲,馬主教對大家的歡迎亦鞠躬還禮。」 圖片顯示馬主教在福建省閩東教區公開教會團體的主教座堂,與非法主教詹思祿共祭復活主日彌撒,一起共祭的還有兩位閩東教區神父。進堂的照片顯示兩位主教都沒有戴主教高帽和手握權杖。這則微信報道很快被移除,但有關消息已在社交媒體迅速轉發。
新聞簡訊
恐襲堅決訪埃及 科普特禮宗主教:教宗是個朋友、患難見真情 (梵蒂岡電台訊)埃及科普特禮團體今年聖枝主日遭到血腥襲擊,但教宗堅決按原定計劃於4月28日至29日前去牧靈訪問。埃及天主教科普特禮宗主教易卜拉辛‧希德拉克(Ibrahim Isaac Sedrak)對此讚嘆:「教宗是個朋友,患難見真情。」 希德拉克宗主教向《梵蒂岡電台》解釋:「我們無法掩飾,聖枝主日的襲擊事件使此行蒙上些許的恐懼和焦慮。然而,我們仍堅信,大牧者、伯多祿的繼承人會前來降福埃及,降福在埃及的天主教會和所有教會。因此,這次訪問具備多重面向,對埃及的訪問就是向全世界發出訊息,表明埃及應當得到支持。為此,我們由衷感謝教宗在埃及遇襲後仍堅持來訪。這也證明教宗是個和平的人,是埃及人的朋友,因為患難見真情。」 聖座駐埃及大使穆撒洛(Bruno Musarò)總主教則表示,科普特禮在聖枝主日遇襲後,「有些人開始詢問,教宗是否會按照原計劃訪問埃及。我必須說,教宗確認他將訪問埃及的消息,令該國政府為之振奮:埃及政府很感謝教宗作出這個決定」。
【聖言心語】復活期第三主日(甲)
林文森神父 耶穌會士 路 24: 13-35 今天的福音記載兩個門徒離開耶路撒冷,在路上遇見復活耶穌的情節。他們的心眼被蒙蔽,沒有認出耶穌來。門徒們跟我們一樣都是旅途中的朝聖者。走在耶復活耶穌生命的道路上,認不出祂,或許是因為我們常常身在福中不知福。又或者是因為他們不願意相信耶穌真的已經死了這個事實。耶穌的死亡對門徒們來說,是一件悲傷的事情,因為祂尚未完成祂的使命。但耶穌的使命又怎能是我們可以輕易了解的呢?有時候生命中有些事情是我們無法領悟或明白的,這些認知上的死角,往往也是阻止我們認出耶穌的原因之一。
教宗清晨彌撒 基督徒必須行走中宣講福音
(鹽與光訊)剛過去的星期二(25日)為聖馬爾谷宗徒的慶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講道中表示,基督徒必須走出去宣講福音,始終在行走中宣講,不為尋求生活保障而停滯不前。 4月25日是亞歷山大教會創始人聖馬爾谷瞻禮,當時馬爾谷與伯多祿分道揚鑣,到埃及傳教。因此,今日(28日)訪問埃及的教宗特別為這意向奉獻彌撒:「我為我的弟兄亞歷山大科普特正教會宗主教塔瓦德羅斯二世(Tawadros II)奉獻這台彌撒,向上主祈求恩寵,願祂以豐沛的聖神降福我們兩個教會。」
香港舉辦《維護生命40天》活動 以禱告禁食推動維護生命
(綜合本報╱公教報訊)香港教區婚姻與家庭牧民委員會(香港婚委)於本年四旬期舉行《維護生命40天》活動,並於本月9日(聖枝主日)以遊行的方式結束,透過祈禱和向公眾展示護生信息,推動生命文化。 在40天(3月1日至4月9日)的活動中,參加者每天在香港灣仔家庭計劃指導會(家計會)門外誦念玫瑰經,為胎兒生命祈禱。家計會是香港提供合法墮胎的機構,組織指,香港家計會平均的墮胎設施每小時大概進行一次墮胎。
傳頌主愛至萬代(四)
阮美芬修女 我的堂區聖老楞佐堂的特色,是充滿了家庭氣氛的信仰園地,當時的本堂神父是宗座外方傳教會會士馬迪理神父。馬神父是一個七尺昂藏的大漢子,站在他面前頓覺自己渺小非常,跟他說話更是要仰首抬頭。他不但高大,聲音更是洪亮,當歌詠團成員出席率不佳或遲到時,他會以一當十的開啟嗓門,使我們柔弱的歌聲頓時變為洪亮。他常面帶笑容,但他嚴肅時令人起敬起畏,有時還有點怕他呢。認識他久了,就看到了他的另一面:他有着意大利人的堅強執著性格,永不向困難低頭,直至達到理想才罷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