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報道)榮休教宗本篤十六世在一封罕見的新信件中,表示自己已處於人生的最後階段,雖然體力可能慢慢衰落,但自己身邊被愛與善環繞着,這也是他前所未有所想像到的。 意大利一份報章《晚郵報》(Corriere della Sera)的讀者早前向榮休教宗致函問好,他週一(5日)回函給該報記者弗朗科(Massimo Franco)致意。
四旬期各堂苦路善功
(本報訊)四旬期是一個更深入認識耶穌與默想其苦難,努力使生活「基督化」的時期,因此,各聖堂每週都有苦路善功的舉行。 各堂公拜苦路的時間如下: 主教座堂─逢星期三下午3時(中文)、逢星期五下午5時半(葡文) 聖老楞佐堂:2月23日起,逢星期五晚上8時30分 望德聖母堂:2月23日起,逢星期五下午3時 聖安多尼堂:2月23日起,逢星期五上午7時(中文)| 逢星期二下午5時(葡文) 花地瑪聖母堂:2月23日起,逢星期五晚上8時正 望廈聖方濟各堂:逢星期六下午4時30分 氹仔嘉模聖母堂:2月23日至3月16日,逢星期五晚上8時 聖若瑟勞工主保堂:2月23日,逢星期五晚上8時
HAVE MERCY ON US, O LORD – Music by Aurelio Porfiri
Liturgical Mass Sheet
【聖言心語】 常年期第六主日(乙)
文:林文森神父 耶穌會士 瑪谷福音1: 40-45 癩病人(又稱作痲瘋病人)在早期是最可憐的人,對待他們的唯一方式就是隔離他們,不讓他們接近人群。為他們來說,疾病本身當然帶來了痛苦,然而最讓他們受苦與煎熬的是來自於人的判斷與不接納:「癩病人總是蓬頭垢面,衣服穿得破破爛爛,只要沒有痊癒,他一定是不潔淨的,所以他必須無限期流放在人群之外、單獨居住。」今天福音的場景是關於耶穌公開生活中在安息日所發生的許多事件其中之一。當時耶穌行走加里肋亞各地,在安息日進入會堂宣講,治癒病人並驅逐魔鬼。有一個癩病人來到耶穌跟前,他是如此絕望的在耶穌面前跪下,渴求耶穌:「你若願意,就能潔淨我。」這一句撕心裂肺的求救聲背後,展現了他對耶穌驚人的信心!這句話的含義並不是要說耶穌只醫治那些他想要醫治的人,它要表達這個癩病人對於耶穌治癒力量的信心,只有耶穌能帶給他痊癒的希望!因為在那一天,這個癩病人已經親眼看見耶穌是如何醫治其他人。因著他的信德,耶穌對於他的困境深深動了憐憫的心;接著耶穌伸手撫摸了那人,他甘願冒著被人認為不潔淨、甚至被傳染的危險,也要和這生病的人在一起!這個舉動向所有在場的人傳達出強烈的訊息:耶穌和生病受苦、被孤立隔絕、和我們每一位在一起,他完全肯定、接納我們!當耶穌向癩病人說:「我願意,你潔淨了吧!」他立刻完全的被治癒了!
【與慈悲相遇】要為靈魂「扮靚」
文:王月明 人生在世卻顛倒,大多數人只扮靚肉身,而扮靚靈魂則很少理! 扮靚靈魂非易事!如:不犯罪、不缺點,多做克己和多做愛德,勤做修和聖事恕仇人,熱心參與聖祭虔領主。這都是非常難做的事! 「扮靚」肉身卻容易得多,每天裝扮頭髮穿新衣,為穿給人看、要得到別人讚賞。 花金錢和心機又何妨!故把「扮靚」肉身放於首,浪費一生時間也不理!不怕死後去煉獄補償,不知補到何時出煉獄! 人還不醒悟不自覺啊! 為減少去煉獄的時間,速「扮靚」靈魂超越肉身吧!
【聖言啟航】痳瘋病的真正痛苦
文:梁展熙 乙年常年期第六主日 聖經中所謂的「痳瘋」,究竟是一種甚麼樣的病呢?與今天我們在病理學上所講的「痳瘋」,又是否一樣?今天我們所講的痳瘋病,學名「漢生病」,取名於發現了此病致病源痳瘋桿菌的挪威醫學家漢生(Gerhard Henrik Armauer Hansen)。簡言之,此病表徵是肢體末端皮膚失去色素開始變白,並因發炎而生出濃泡,然後皮膚和骨架等漸漸扭曲變形,變白腫起的皮膚漸漸像鱗片般脫落。不過,此病其實對人體尚有肉眼看不見的侵害,如體內黏膜(如呼吸道、眼部等)發炎濃腫,各路神經末梢受損以致失去痛感,無法感知損傷而易被其它細菌感染等。 至於聖經中的痳瘋(或譯:癩病),指的並不單是上述的漢生病。細心讀一遍處理癩病問題的《肋》第13章,大家就發現,聖經中癩病來由,可以是多方面的,包括:瘡癤(2-8節)、癩瘡(9-17節)、瘡泡(18-23節)、火燒灼傷後的水泡和傷痕(24-28節)、生癬(29-39節),頭瘡(40-44節)。足見聖經中所稱的癩病,雖然可能包括我們今天病理學上的痳瘋,但其實是籠統地稱呼所有肉眼看得見的皮膚問題。
【速食哲學】(51)恩寵會不會阻礙自由?
文:文祖賢神父 jmom.honlam.org 譯:吳志濠 讓我們走出哲學一會兒。上一篇我們探討了人性德行是一種解脫的力量:這力量幫助我們更好地運用自由。再者,一個已經領洗的人,因為他領受了恩寵、超性之德和聖神七恩後,他定能成就更多。這一切都是使他更自由。 這說明了為甚麼我們天主教徒相信能擺脫自己的罪過,成為真真實實的聖人。這不是因為我們認為自己真的有此能耐,或我們堪當這樣,或我們的意志力會幫助我們度過難關。不是這樣的。成聖只可在基督耶穌內,祂曾對門徒說過:「因為離了我,你們甚麼也不能作」(若望15:5)。沒有祂,甚麼也不會有;只是一場空而已。
【聖教會的訓導權和禮儀改革】(6)會直到時間終結的改革
文:文祖賢神父 jmom.honlam.org 譯:何紹玲 《禮儀》憲章(SC)中,有一個被人忽略了的建議便是拉丁文及額我略聖歌的使用。其實第36及63a已訂明「在拉丁禮儀內,應保存使用拉丁語」,同時也補充說「使用本地語言……應給予更廣泛的地位」。「但要設法,使信友們也能用拉丁文共同誦念成歌唱,彌撒常用經文中屬於他們的部分」(SC 54)。 有關額我略聖歌,該文獻還教導:「教會以額俄略曲為羅馬禮儀的本有歌曲,所以在禮儀行為中,如果其他歌曲條件相等,則額俄略曲佔優先。」 它接着說:「其他種類的聖樂,尤其是複調樂曲,並不禁止在舉行禮儀時使用,不過必須按照第30節,符合禮儀行為的精神」(SC 116)。 明顯地,我們仍須朝禮儀改革這方向繼續努力。 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結束到現在,教會對禮儀改革已作出澄清與指引。 羅馬禮儀聖事部2004年發佈了《救贖聖事》訓令(指引)(Redemptionis Sacramentum,RS),提醒主教、司鐸和平信徒們「舉行彌撒時對至聖聖體敬禮應遵守的規則及應避免的事項。」 這份由聖若望保祿二世於2004年3月19日批准並於同年3月25日發表的文檔,作出了若干建議。例如,它提醒每人「必需深入自我省察,意識自己有重罪者,在未領受和好聖事前,不要參與彌撒聖祭,領受主的聖體【註】,除非有重大的理由,且無機會告解;在此情形下,應切記:有責任發上等痛悔,且決意儘快去告解」(81條) 它更引導我們:「每位信友常有權利選擇用口恭領聖體。在主教團獲宗座認可准予手領聖體的地區,如領聖體者欲以手領方式領受,則必須為他送聖體。不過應格外留意的是,領聖體者應即時在送聖體員面前領下聖體,以免有人用手把聖體帶走。假若有褻瀆聖體的危險,則不應以手領方式分送聖體」(92條)。 如領聖體聖事時是兼領聖體聖血的話,(RS 104條)更訂明「不許領聖事者自行以聖體蘸聖血,亦不可用手領取蘸了聖血的聖體。」 有關特別禮彌撒(羅馬禮特殊形式),本篤十六世在他的宗座牧函《歷任教宗》(2007年7月7日)中指令:「因此,按照真福若望廿三世於1962年頒佈而從未廢止的標準版《羅馬彌撒經書》的彌撒祭獻,乃舉行教會禮儀的合法特殊方式。」 這做法表明了教會是真正「大公性」、涵蓋一切,就如教宗方濟各向第68屆意大利全國禮儀周參加者致詞時所說:「最後,我們不要忘記,按其『大公性』,教會在祈禱上的豐饒並不止於羅馬禮,因為羅馬禮雖然應用最廣,卻不是獨一無二的。同一聖神的氣息,使東西方禮儀傳統在『至一教會』的祈禱中,和諧一致地代表基督、偕同基督、在基督內,去光榮天父和實現救恩。」 最後,聖父提醒我們,禮儀不僅是活的,它是生命。因此,它是徹底的改造、能改變生活的。「禮儀是生命,而不是一項要我們明瞭的概念。事實上,禮儀引領人活出『入門(聖事)的經驗』,是思想行為的徹底改造,而不是徒然積聚個人對天主的概念」(教宗向第68屆意大利全國禮儀周參加者的致詞)。 正因為如此,禮儀改革是不會結束的,因它關乎基督奧體內每名成員的內心皈依與更新。這是一個會持續下去的改革——直到時間終結。 【註】此為中文官方譯本。但按照其他語言如意大利文、英文、西班牙文、葡文等,此句應譯作「在未領受和好聖事前,司鐸們不要舉行彌撒聖祭,信徒不要領受主的聖體」
【週三要理講授】教宗:彌撒講道應準備充分,不可成為演講
(梵蒂岡電台訊)教宗方濟各週三(7日)在保祿六世大廳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在要理講授中,教宗繼續以感恩聖事為主題,論述福音和講道在聖道禮儀中的意義。教宗強調:「上主的話語從我們雙耳進入,抵達我們心靈,然後又來到雙手,激勵我們行善。」 教宗表示,恭讀福音是聖道禮儀的高峰,應對此懷有極大的虔敬,好能顯示出它有別於其它讀經。主祭在恭讀福音前,先在「自己的額上、口上、胸前」劃大十字聖號,然後向《福音書》奉香。全體會眾藉著這些動作承認「基督的臨在」,祂向他們宣講「喜訊」,要求他們洗心革面(參閲:《羅馬彌撒經書總論》,60和134號)。
新聞簡訊
教宗發布二月祈禱意向:為向貪腐說「不」 (綜合報道)教宗方濟各發布新一月份的祈禱意向,主題為「為向貪腐說『不』」而祈禱,並祈願擁有財物、政治或精神權力的人,能抗拒任何形式之貪腐的誘惑。 教宗在視頻訊息中指,首先問到為何會促成現時的奴役、失業、漠視共有資源和大自然的根源;全都只有一個答案——貪腐。教宗解釋,貪腐是一個走向死亡且餵養死亡文化的過程:「因為對於權勢和財富的饑渴沒有上限。對抗貪腐不應沉默以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