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蒂岡電台訊)教宗方濟各上主日(14日)上午在聖伯多祿大殿,為第104屆世界移民與難民日主持彌撒。教宗鼓勵移民和當地團體彼此代禱,不論這些移民是剛剛來到、已定居一段時間,但已是「所謂的第二代」。 來自49個國家、大約九千名移民、難民和尋求庇護者參加了這台彌撒,他們穿着傳統服飾,披着國旗參與彌撒。今年世界移民與難民日的主題是「接納、保護、促進和融入移民與難民」,教宗稱這主題敲響我們門扉的外地人是「與耶穌相遇的良機」;這與耶穌的真實相遇是「救恩之源」,我們應該將救恩「傳揚並帶給所有的人」。
國際 World
埃及當局:槍手於西奈半島殺害科普特基督徒
(Crux,暫譯十字報訊)埃及安全部官員表示,週六(13日)在西奈半島的北部動蕩地,幾名槍手槍殺了一名基督徒,這是針對該國少數基督徒的最新襲擊事件。 幾名自稱安全部官員的人不願透露姓名,因為沒有被授權接受媒體訪問,但他們表示,三名蒙面的槍手鎖定35歲的亞特拉(Bassem Attallah),繼而進行襲擊。 現時,暫無組織對星期六的襲擊負責,但今次襲擊有不少極端組織伊斯蘭國(ISIS)武裝分子襲擊時的特徵,而這些武裝分子在西奈半島北部率領叛亂長達數年。 自2016年12月以來,伊斯蘭國一再針對埃及的基督徒,發動一系列的爆炸及槍殺,至今已造成逾百人死亡。最近一次襲擊在上月發現,一名槍手在開羅一間聖堂外開槍,殺害至少九人。 埃及的科普特東正教教會,在全國擁有1000至1500萬名信徒,在其他地區則有1800萬至2500萬名信徒,是中東地區最大的基督宗教少數,而其地位往往被視為該地區更廣泛基督宗教的前導者。 教宗方濟各多次對埃及科普特教會的現況表示關注及擔心,最近的是在聖誕節問候科普特禮宗主教塔瓦德羅斯二世(Tawadros II),以及在本月6日三鐘經時公開祝賀開羅新聖堂的建成。
雅加達總教區宣布2018年為「團結年」
(天亞社訊)雅加達總教區的依纳爵.蘇哈約(Ignatius Suharyo)總主教發表他本年首份牧函,宣布2018年為「團結年」,並在上週末(6至7日)於所有堂區的主日彌撒中讀出這份三頁長的牧函。 總主教在牧函中寫道:「在2018年,我們希望通過『我們是印尼;我們屬多元』的口號,加強對印尼建國第三項原則『國家團結統一』的了解。」根據總主教所言,口號包含的理念會具體化顯示在不同的活動中,以著重其他人的利益下建立一個新的感知、思考和行動的方向。
新聞簡訊
教宗一月祈禱意向:為在亞洲的少數宗教信徒 (綜合報道)教宗方濟各發布最新的祈禱意向,在2018年首月特別為在亞洲的少數宗教信徒祈禱。教宗在視頻訊息中,呼籲全球信友特別在這個月,為在亞洲國家中的基督徒及其他少數宗教信徒獻上祈禱。 在短片中,教宗指「在亞洲極其多元的文化世界中,教會面臨着多重危機。身為少數群體,她的任務也因而變得更加困難。我們與其他少數宗教傳統分擔這些危機與挑戰,與他們一同渴求智慧、真理和聖善。」 他又說,我們如果想到一些因為宗教信仰而遭受迫害的人,便能超越禮儀和宗派的不同:「我們與這些為了不放棄自己宗教身分而奮鬥的男女站在一起。讓我們為他們所有人祈禱,願在亞洲國家的基督徒和其他少數宗教信徒,能完全自由地活出他們的信仰。」
教宗接見駐聖座外交使團:維護和平,促進裁軍
(梵蒂岡電台訊)教宗方濟各週一(8日)上午依循慣例,在梵蒂岡皇宮大廳接見了駐聖座外交使團,彼此送上新年問候。教宗在這個機會上以維護生命及努力促進和平為主題,指出和平是一個應當尋求和維護的崇高價值,它直接涉及裁軍問題。聖座目前與185個國家締結邦交,其中包括去年5月4日建立外交關係的緬甸聯邦共和國。 教宗首先提到,今年是聯合國發表《人權宣言》70週年紀念年:「對聖座而言,談人權首先意味著重申人性尊嚴的中心地位,因為人是天主的肖像。」因此,提倡人權的目的就是要「推倒那些分隔人類家庭的圍牆,促進人的整體發展。」 教宗指出,很多基本權利至今仍受到侵犯,首先是「生命權、自由權和人人不可被侵犯的權利。面對離經背道的戰爭邏輯,生命權也與努力促進和平息息相關。」因為沒有和平,人的整體發展就無法實現。因此,尋求和平是促進發展的先決條件,要求我們對抗不義,以非暴力方式剷除那些導致戰爭的原因。 聯合國7月7日簽署了《禁止核武器條約》,聖座也簽署並批准了這份文件。教宗強調,聖座堅信不能以訴諸武力的方式解決民族爭端,而是要透過談判之道。 教宗亦呼籲國際社會要保護敘利亞少數宗教團體,包括世世代代在那裡生活,為敘利亞歷史作出積極貢獻的基督徒,幫助他們返回故鄉。同時,也應採取各種行動,促使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避免加劇對立的局勢。有關方面應共同努力尊重耶路撒冷為基督徒、猶太教徒和穆斯林聖城的現況。
教宗週三要理:彌撒時要有意識地保持靜默
(梵蒂岡電台訊)教宗方濟各週三(10日)上午在梵蒂岡保祿六世大廳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八千多名來自世界各地的朝聖信友在場參加。教宗的要理講授繼續以彌撒聖事為主題,講解了在懺悔禮儀後誦念《光榮頌》和《集禱經》的意義,並強調在彌撒中靜默的重要性。 教宗指出,懺悔禮儀幫助我們祛除自己的自負,承認自己是罪人,希望得到寬恕:「正是人的貧乏與天主慈悲的相遇才使我們藉著《光榮頌》得以表達感恩之情。這篇讚頌禱文一開始便詠唱『天主在天受光榮』,取自眾天使報告耶穌在白冷誕生時的讚頌詞。」
主受洗節於西斯汀聖堂主持彌撒 教宗:每名基督徒該牢記自己領洗的日子
(綜合梵蒂岡電台訊)教宗方濟各1月7日主受洗日一如過往幾年的慣例,在梵蒂岡西斯汀聖堂主持彌撒,並為34名嬰兒施行聖洗聖事,其中包括18名女嬰和16名男嬰;教宗對此表示「欣喜」。 教宗對嬰孩的父母說,把孩子帶來接受洗禮「只是第一步,你們還肩負著向他們傳遞信德的任務。但這還不夠,我們需要聖神來傳遞信仰,光靠我們自己是不可能的。能夠傳遞信仰是聖神的一大恩賜。」
教宗主持主顯節彌撒:「看到星星、起來行走、奉獻禮物」
(綜合報道)教宗方濟各上主日(6日)早上於聖伯多祿大殿主持主顯節大禮彌撒,指出耶穌今天彰顯自己,讓萬民看到自己的光芒與救恩。而我們則應該效法朝拜耶穌的賢士們,看到那指向耶穌的那顆星星,朝向這星行走,並向小耶穌奉獻禮物。 賢士從東方看到那顆星,並跟隨着它走,找到聖嬰後便向他奉獻黃金、乳香和沒藥的禮物。教宗於講道中指出,這福音中包含了三個舉動,分別是:「看到星星」、「起來行走」和「奉獻禮物」。
俄東正教會過去30年開設三萬聖堂
(綜合報道)英國天主教媒體《The Tablet》報道,預料要到2050年,才能回復1917年革命前的水平。儘管如此,但俄羅斯東正教會在過去30年,已開設三萬間聖堂。 莫斯科東正教會對外關係總監阿爾菲耶夫(Hilarion Alfeyev)都主教,在接受《Rossiya-24 TV》訪問時,說:「崇拜之地(教堂)並不是建築物或藝術紀念碑。我們並不是興建教堂,來獲得令人深刻的數據,而是因為人們需要它們。我們都不應忘記,這些教堂興建與修復費用,都是由信友來資助的——當中包括小人物和大企業家。」
印度基督徒在聖誕節多次遇襲:務必透過民主原則遏止極端行徑
(梵蒂岡電台訊)印度基督徒由於宗教因素在聖誕節期間至少遭到23次襲擊。這情況令該國信友感到害怕又受創。印度主教團主席克雷明斯(Baselios Cleemis)樞機對此表示:「印度基督徒正在失去對政府的信心。」 印度憲法保障了宗教自由,基督徒要求予以遵守。然而,印度教極端份子近幾個月愈加膽大妄為。聖誕節期間的嚴重事件包括:在拉賈斯坦邦(Rajasthan)有20名印度教民族主義份子襲擊了一個得到正規授權的聖誕節慶祝活動,並毆打信眾;在中央邦(Madhya Pradesh)報佳音的30名天主教徒也被捲入一起意外事故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