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活出信仰 Faith and Life

【神學入門】第十一章:神學中的合一性與多元性(五)

  José Morales José Manuel Fidalgo 譯:姚子汶 3.5 牧靈神學 牧靈神學特別關注已揭示訊息及教條性真理的救贖方面,因為必須透過教會的使命,在世上得以實現及變得有效。因此,牧靈神學著重於經常存於歷史情況及其福傳行動中的教會研究。 * 牧靈神學分析基督徒福傳活動中新的經濟和文化條件的影響;教會與與世俗社會的關係,或與其他信奉不同教義宗教團體之關係;已領洗教友於世界中的角色,就是要成為靈修生活上的酵母;教會與公民權力之間的關係;提及到宗教自由及容忍的問題等等。 牧靈神學的基本假設是:天主救贖普世性的意願;意識到天主要教會為整個人類服務;以及為所有人民都需要將自己、朝着救主的恩寵敞開大門。

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活出信仰 Faith and Life

【速食哲學42】甚麼使人不可預測?

  文:文祖賢 譯:吳志濠 我們見過植物和動物的行為,它們受到外界刺激時,其反應是可以預測的。其次,它/牠們的反應是有制約的。在某種程度上,人的行為也可以被預測和可以被制約。然而,人的行為有能力在預測之外。所以,我們本章要探討的是——甚麼使人不可預測?甚麼使他成為奧秘? 我們先前見過,所有生物都會擁有一種知覺的能量或能力。我們要找出問題的答案,就要鑽研這能力如何運作。讓我們看看第一種能力——知覺。

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活出信仰 Faith and Life

【聖言啟航】活好每一天

文:梁展熙 乙年將臨期第一主日   每年的將臨期第一主日,是各禮儀年循環的新開始。乙年主日的福音選讀,主要取自《馬爾谷福音》,所以乙年又俗稱為「馬爾谷年」。至於「將臨期」,故名思義,就是等待將要來臨的某個人或某件事物的禮儀節期。雖然,從禮儀曆的進程來說,接著將臨期的就是聖誕期;可是,將臨期首要邀請信友期待的那將要來臨的,並不是聖誕節——即耶穌的第一次降臨。相反,正如今天的讀經向我們展示的,將臨期首先引領我們,遠望那耶穌的再次來臨——即天主的國度(全新的世界)——的臨現。 這個只有喜樂滿足,沒有仇恨、沒有眼淚、沒有壓迫的國度,相信每個人都渴望,而且恨不得其馬上就臨現。然而,耶穌卻指出,「你們不知道那時辰何時會到」。因此,「你們要小心防備,要保持警覺」。耶穌更用了家主僕人的比喻來說明祂的囑咐:「切勿讓家主突然回來時,發覺你們在睡覺」。言則,耶穌是在說我們要不眠不休地保持警覺嗎?永遠都不可以睡覺嗎?我們又要防備甚麼?「保持警覺」 又所指為何?

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活出信仰 Faith and Life

【朝聖者手記】要常感恩——是常常!

文:Fausto Gomez OP 譯:何紹玲 我偶爾也會播《Gracias a la vida(感謝生活)》這首歌,特別是由Mercedes Sosa和瓊.貝玆Joan Baez合唱那個版本。真的,要對生命感恩!知恩和感恩是些令人着迷的美德和評價。 人性特質充滿美德可令人的行為美善,美德更能令我們在人的位格和作為基督信徒健康地成長。耶穌便是品德高的一位,而身為基督信徒的我們,還有其他善意的男女,都是朝着祂美德的路,勇往直前。超德中的信、望、愛都會引導我們如何保持與天主的關係;倫理德性(四樞德)中的明智、正義、勇敢和節制,都會條理我們的個人生活和共同體生活,特別是社會德行,因它會引導我們如何一起生活在公義和愛之中,那就是和平。 仁愛或博愛和公義,都是社會德行。以正義對人即對人公平、給他們應有的權利:歸還屬於他們的。愛人不僅是給他們應有的,還有相對屬於你或我的。(我說相對,是因為每樣事物都屬於為我們而創造天地的主,我們只是「所有物」的管理員。)

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活出信仰 Faith and Life

【聖言心語】將臨期第一主日(乙)

文:林文森神父 耶穌會士 瑪谷福音13:33-37   這主日福音經文「警醒」一詞出現了四次,警醒甚麼呢?為甚麼要警醒呢?原來警醒是為了等待,朝向一生活目標而不鬆懈地等待。 將臨期中的等待,是為了迎接聖誕慶典,迎接等待天主降生成人、生活在我們中間,成為天父的愛子,成為自由與平安,給世界、你我帶來希望,經由他的福音與道路與天主父合而為一;另一方面,也是再次默觀與審視我們「受造為人」、「成為自己」以及「與天主合而為一」的慶典。 耶穌在福音中以僕人等候主人回來做比喻,主人離開前信賴僕人將家務託付給僕人,並吩咐他們每一個人的工作,雖然主人何時回來並不確定,但僕人清楚知道等待主人的方式,就是盡責任去做主人吩咐的工作,一方面,僕人不必為眼前遭遇的困難操心,生活有方向,知道主人必要回來,因而,他能活在當下,將注意力放在當下的生活經驗或者眼前所接觸的人。

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活出信仰 Faith and Life

【聖言啟航】「貼地」的王者

文:梁展熙 常年期甲年耶穌君王節   今天的讀經,大致由兩個主題構成。首先,上主牧人般對祂子民的照顧:「祂要親自尋找祂的羊,親自照顧牠們。祂要像牧人一樣尋找失散的羊群」(見則34:11;參詠23篇);以及當耶穌,身為人子及王者,在世末時,以牧人區分綿羊和山羊的方式,來分開善良的人和做惡事的人的景象。 其實,在古近東地區,在遠較舊約為早的時代,已有把君王和牧人的角色相聯來看的歷史。阿卡德(Akkadian)、古巴比倫及蘇美爾(Sumerian)文獻,包括著名的主前第十八世紀《漢摩拉比法典》(Code of Hammurabi),全都有稱君王為牧人的。事實上,古埃及法老王手中的權力象徵之一:短鈎杖,也是源自牧杖的。這明顯是與當時當地蓄牧業興起的,牧羊成了主要生活方式的歷史背景有關。然而,仔細點看,是牧人生活中特別的一點,能夠讓人將之與政治領袖和靈性上的領袖比擬起來:君王好像他百姓的牧人,以及上主好像全人類的牧人。

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活出信仰 Faith and Life

【聖言心語】常年期第卅四主日(甲)

文:林文森神父 耶穌會士   瑪竇25: 31- 46 「甚麼事都不做」,這就是今天福音的重點。若從某個角度看,可以說最大的罪就是這樣。場景是最後的審判,當然,別把它想得太詩情畫意。在福音中審判的畫面無意讓我們恐懼顫抖,內容本身的挑戰並非在未來,而是當下。能確保我會分到綿羊那邊最保險的方法是現在就成為愛人、關心人、容忍人、接受人的人。 有兩種人來到最後審判,分別用「山羊」(壞人)和「綿羊」(好人)形容。那麼,好人和壞人怎麼分別?很明顯,兩群人都很詫異耶穌的分法。「綿羊」非常驚訝,他們沒想到聽到這樣一番話。我們會感覺到,他們幾乎想不起來做過這些事情,可是的的確確他們至少有做過其中一些事情,不過,他們確定不是為了耶穌做了這些事情。「主啊,我們甚麼時候見了你飢餓而給你食物、見你口渴而給你水喝?何時我們接待了你或是你赤身露體而給了你穿的?又是哪時候你病了或是坐監,我們去看望你?」他們得到的回答更加讓他們吃驚。「我實在告訴你們,你們對我這些最小弟兄中的一個所做的,就是對我做的。」然後他轉向「山羊」,稱他們是「可咒罵的」,責備他們沒有做到任何一件以上他提到的事情,還有,他們沒有在弟兄姊妹的身上認出耶穌來。 「愛你的上主和你的近人」,對我們天主教徒來說,兩者不可分開,也就是,耶穌真實地在我遇到的每個人身上。我對某人(也許我不是很在乎這個人)好,不是為了做善功,好讓耶穌在我的善功本子上添上記錄。如果我想在「綿羊」那群裡,我該主動去愛人,無論我的愛得到甚麼回應。天主就是這樣愛了我。只是盡了責任(不管是宗教的還是其他的)絕對不夠,光是說「我是個夠好的天主教徒」沒甚麼用。天主希望我不斷放棄自己原本走的道路,以愛出發去接近需要的人──飢餓的人、口渴的人、陌生人、窮人和赤身露體的人、病人和坐監的人。 要特別去愛這些人,因為他們迫切需要有人拉他們一把。我們要把注意力擺在這個審判場景的幕後,我們與主相遇不會和此生此地雷同,所以別費心思去揣測了。人也會好奇,所謂的公審判和私審判這種分類可信嗎?「人子與眾天使乘雲降下」,是聖經描述天主大能與超越性的典型圖像,並非我們的視覺體驗的描述。讓我們在此感恩禮中,求主賞賜恩典,讓我們能對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每一個人表達我們對天主的愛。

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活出信仰 Faith and Life

【神學展望】波城論聖言

  文:梁展熙 每年的十一月,對現今聖經學界來說,是特別的月份。在美國感恩節前的週末至該週二,來自世界各地的聖經學者會匯集在美國其中一個大城市,分享他們的最新研究成果。本人也有幸,由於所呈交的論文(article)獲得接納,且旅費蒙澳門教區紅衣會資助,因而能夠參與這次聖經學界的盛會。 這一年一度的聖經學界盛事,由源自美國的Society of Biblical Literature(暫譯:聖經著作學會)主辦,每年選定日期和城市,統籌這年度大型研討會。有多大型呢?就以今年而言,研討會場次(session)超過一千二百,發言人數大約四千六百人。主題遍及聖經中各書卷、聖經詮釋、聖經與各神學科目(如教義、倫理等)之關係、聖經歷史背景、聖經考古、聖經與經外文獻之關係、聖經與現代文化,以及與其他宗教經典的對話等等。場地方面,包括當地的海因斯會議中心,以及當地其餘六所國際連鎖大酒店的所有會議展覽場地。 此外,大會也舉辦了聖經學界出版商展覽,以推廣新書,並向與會學者提供相當優惠的折扣。參展出版社超過一百五十個,當中包括由本篤會美國聖若翰隱修院所創辦的Liturgical press、羅馬宗座聖經學院暨羅馬宗座額筆者略大學出版社、美國瑪利諾修會的Orbis Books、保祿大家庭的Paulist Press,以及筆者正在深造的魯汶為基地的Peeters〔按:荷蘭/佛蘭德語〕、美國聖母大學出版社、美國天主教大學出版社等。當然也包括:牛津大學出版社、劍橋大學出版社等,以及包括來自德國的其他出版社。 在眾多的系列研討會中,筆者主要參與以色列先知著作和聖經字典編纂(biblical lexicography),筆者也會在其中發表論文在前者中發表。此外,筆者也參加了一些個別的場次,希望會得到出乎意料的靈感和啟發。 按大會安排,筆者的文章的發表時間在會議第一天下午,在「以色列先知著作」系列的第一場。同場的另外三位學者分別從文化創傷理論、亞里士多德的修辭學,以及集體身份認同的角度,來重新審視《哈巴谷》和《依撒意亞先知書》中所隱含的,以色列民如何面對國破家亡的敗局,又如何從中重新振作起來。 至於筆者自己,則從字義分析的角度出發,集中討論依57:18一節的文字問題,指出目前的理解所帶出的與上文下理的不合之處,藉重新建構句中兩希伯來動詞字根「n-ḥ-m」(慣解:安慰)和「sh-l-m」(慣解:報還)的意思為「內在平靜」和「平衡」,來解決這一節的理解及脈絡問題。在提問方面,有與會者確實指出了筆者文中方法論未盡完善之處,也有提議把主題擴展到依四十至六十六章,以求對該主題有更完整的理解。慶幸的是,本場的主持學者認同筆者願意面對聖經字義重構這類技術性較高的主題。 這系列的其他場次也有不少亮點。面對學界未能就《約納先知書》的文體下定論的問題,有學者就提議參考古非洲民間口傳寓言,以作為該書的文體基調,因為古時北非與聖地同屬閃系語區,有共享文體的可能。 至於討論到另一篇有關先知書中的詩歌文體的論文時,論者就指出,聖經的先知著作中嵌有詩歌,當中時有因文法問題等的不一致性。但這是不一致性不一定是抄經員的出錯,更有可能是作者(或編者)的原意,以求藉此表達出文中所表述的、或當時當地以色列民那破裂失陷的世界觀。而當中意義上的不明確(ambiguity),就是抗拒著任何的解讀,而是希望讀者去經歷文中的體驗。這一點筆者認為相當重要,因為今天各語言的譯本,為了讓閱讀變得容易和順暢,而有意無意的把這些原文的窘境馴化。這既讓讀者方便,卻又難免讓讀者錯過了一些得著。世事,果然針無兩頭利,有得必有失。 其次,有學者指在,在耶肋米亞先知書中,先知至少兩度,引用上主曾說過的話與上主對質(4:10; 32:25)。不過,後來上主總會回應這些質問(4:18; 32:36-37)。由此,他得出反思,認為一個人 — 尤其在面對人生窘境時 — 與上主爭辯,其實也可能是活出他的信仰。更重要的是,即使是被質問都好,上主總是願意回答人,願意與人對話。 還有學者嘗試找出依14:12的「朝霞的兒子、晨星」所指何物。學界暫時的共識,只能確定這裏所指的是古近東地區的某個神話人物。然而,透過考證不同的希伯來語字典,以及查遍古近東的其他古代文獻,學者有力地提出,這號人物很可能是巴比倫(美索不達米亞地區)的神祇「馬爾社克」(Marduk)。 總體來說,出席這次會議讓筆者獲益良多。除了有機會在世界性的學術場合發表自己的研究成果之外,也有機會與來自世界各地的學者交流,並聽到其他出乎意料之外的意念。更重要的是,儘管過了二千年歲月,聖經的豐富仍在啟迪一代又一代的學者,繼續以聖經為明燈,回望過去、透視現在、展望未來。

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活出信仰 Faith and Life

【神學入門】第十一章:神學中的合一性與多元性(四)

José Morales José Manuel Fidalgo 譯:姚子汶 3.3 倫理神學 倫理神學的先例,能在十三、十四、十五世紀時,為聽告解司鐸撰寫的指南中找到。在十六世紀時,倫理神學是一門相對自主的學科,當時聽告解司鐸指南被完善和擴展成一部完整的書,並包含涉及整體的道德信理和涉及案件的其他部份。 * 這些專論的發展,是為了解決修和聖事中遇到的實際問題,並逐漸顯示信理與倫理之間分離的弊端:倫理有可能成為人類最後與天主專論分離的危險,和聖事的專論與基督學分離的危險。倫理的神學性特徵有被淡化的危險,因為它減少到一些來自命令性規則的行為,並在耶穌基督內與天主的溝通分隔開來。 現今,倫理的專論致力不把他們的教導,從信理根源中分離出來,並顯示出基督宗教生命不只表現為對抗邪惡的抗爭,而是透過天主的恩寵,來努力實現基督徒的一切德行。

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活出信仰 Faith and Life

【速食哲學41】人和動物大不同

  文:文祖賢 jmom.honlam.org 譯:吳志濠 我們剛剛在上一周談論了植物受到外界刺激的反應能力。除了對光(向光性反應)和地心吸力(向地性)的反應外,一些植物因外界的觸摸/接觸也會有所反應。這稱為「向觸性」。 關於外界刺激的反應能力,我們會發現在所有擁有生命的存有當中,蘊藏兩種截然不同的能力:一種就是探測或接收刺激的能力和潛能,另一種就是進行反應的能力和潛能;一個是「輸入」功能(知覺),另一個是「輸出」功能(反應)。現在讓我們一起探索這方面的特徵如何在動物和人身上彰顯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