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活出信仰 Faith and Life

【聖言心語】將臨期第四主日(乙)

  文:林文森神父 耶穌會士 路加福音1:26-38 按教會傳統,聖誕節前的將臨期最後七天12月17至23日,教會每天都以一特選的救主尊稱:至高智慧、以色列的領袖、葉瑟的苗裔、達味的鑰匙、萬民的君王、厄瑪奴耳與東方的旭日,作為當日感恩祭的歡呼詞與晚禱的對經,統稱為「將臨期七大對經」。以下每一尊稱都重述先知所宣報的救主降世的預言,以及世人期待救主來臨的渴望。讓我們每天以對經祈求: 「至高的智慧」智慧啊,天主聖言!你剛強溫柔的關懷,治理你的一切受造物;請來,給你的子民指示救恩的途徑。 「啊!上主」以色列家的統治者!你曾在焚燒的荊棘叢中,向梅瑟顯示了自己,並在西乃山上把神聖的法律賜給了他;請來,伸展你大能的手,來釋放我們。

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活出信仰 Faith and Life

【聖言啟航】惟希玉成於我 如爾之言

文:梁展熙 乙年將臨期第四主日——聖誕   今年很特別,將臨期第四主日的翌日便是聖誕。看仔細點,其實今天的福音選讀——聖母領報——與耶穌聖誕之間,也有著直接的關係。那麼,我們不妨把這兩幕放在同一個視野中。然而,按初期基督徒的理解,耶穌的誕生(及祂的身份)與達味息息相關。既然如此,就讓我們先從讀經一開始。 讀經一所敘的一幕,是在達味已平定內憂外患後,為自己建築美輪美奐的宮殿時,頓見上主的居所仍只是個帳幕而心有所感,認為上主也應住在同樣華麗的宮殿,因而向一直跟在身邊的先知納堂提出這建議。從任何角度來,這也是美事一樁,所以納堂亦無反對之理。然而,就在當晚,上主在夢中告知納堂,毋須為上主建造殿宇,反而上主要建立達味的家室。 其實,文中玩了一點相關語,在中譯是不容易看出來的,外文反而較為容易。上主說,達味不必為上主建造殿宇(house = temple),反而上主要為立達味家室(House of David)。當然,這一幕中對猶太人的歷史來說更重要的是上主的許諾:「你的家室與王權,永存於我眼前,你的王位也永遠堅定不移」。

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活出信仰 Faith and Life

【聖言心語】將臨期第三主日(乙)

  文:林文森神父 耶穌會士 若望福音1:6-8, 19-28   甚麼是喜樂?如何體會喜樂呢?聖保祿在讀經二中鼓勵得撒洛尼教會的基督徒:「你們要常常歡樂,不斷祈禱,事事感謝。」在堂區接觸不同教友,有教導、輔導、陪同、鼓勵與安慰等付出的時候,也常感受到教友分享的喜樂,在祈禱與參加彌撒、對天主堅定的信心、對堂區的歸屬感、在教堂服事上的投入,與在關心孤苦弱小者中體會「施予比接受更有福」等。 本人在十一月底前往彰化靜山做年度八天避靜時,記得隨著耶穌感謝的經文做「感恩的祈禱」時,當心裡借用耶穌對天父的感謝詞:「父啊!天地的主宰,我感謝你」開始祈禱,心裡不斷地湧出感謝,每一件感恩的事情都是那麼清晰與具體,以前聽過或已經知道的,不只是再次片刻繞過腦海、經由理性去瞭解,當進入內心感受時,再次體驗領受的喜樂時是如此具體與深刻,那麼豐富與真實,即使一些令人勞碌、曾經覺得艱辛難熬的事情,此刻再次回顧時,過去的辛酸已轉變成甘甜。

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活出信仰 Faith and Life

【速食哲學44】動物如何反應?

  文:文祖賢 譯:吳志濠 jmom.honlam.org 我們見過人和動物如何透過感官(感官知識)意識外面的世界。但人和動物除了意識外——他/牠們也回應他們所意識到的。讓我們看看當中的過程吧。 內部感官,尤其是「本能」(「估量」的能力),能洞察事物對自己是有用還是有害。對於這兩種感知,我們有兩種固有的嗜慾或傾向(亞里士多德稱這inclination為“orexis” ,聖多瑪斯為“appetitus”)。 聖多瑪斯稱第一種嗜慾為「慾情」(concupiscible appetite)。慾情使人和動物傾向有用的或適合的東西,逃避有害的東西。慾情的對象是使我們能愉快的和令我們鍾情之物。(《神學大全》第1集,第81題,第2節)

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活出信仰 Faith and Life

【聖言啟航】 喜樂與希望

  文:梁展熙 乙年將臨期第三主日 這主日,教會傳統稱之為「喜樂主日」。「歡樂」這主題貫穿各段福音選讀,或現或隱。有充軍旅居巴比倫的以色列民因回到家鄉耶城而歡樂,有瑪利亞在《讚主曲》中所表達的歡樂(見答唱詠),以及保祿堅持要得撒洛尼的基督徒無論在任何時刻都要喜樂。要馬上指出的是,今天所慶祝的歡樂,並非簡單的從正向心理學的角度出發的喜樂,而是因為我們覺察到上主大能照顧的徵兆。 上週的讀經一,取自《二依》,先知作者呼籲以民修好曠野中的路,讓流亡的同胞回鄉。今天的讀經一則取自《第三依撒意亞先知書》(依56至66章)。這部分成書於主前第六世紀末至第五世紀初,即流亡以民剛回家鄉後不久。回家鄉本身是一件美好的事,但家鄉當下的現實,卻仍與《二依》所描述的有一段距離。畢竟,家鄉不是世外桃源,要親身建造才能美好。但建造一個好的家園,自然不是一件易事,更何況是國破家亡後,要重建眼前的頹桓敗瓦。先知並不希望天主子民讓自己困在無盡的灰心喪志之中。

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活出信仰 Faith and Life

瓜達盧佩聖母——將臨期的母親

文:鄭希禾 www.facebook.com/GuadalupeChinese/ 瓜達盧佩聖母——「看,你的母親!」(若19:27) 聖誕將至!在每一年的將臨期中,都包括了一個既特別,又容易被忽略的聖母慶日——瓜達盧佩聖母慶日。瓜達盧佩聖母早在480多年前就已經在墨西哥顯現,是天主教會正式承認的聖母顯現。而墨西哥的瓜達盧佩聖母大殿,更是世界上最多人前往的朝聖地,單單每年就有超過兩千萬名人次前往朝聖。很多人誤以為瓜達盧佩聖母只是美洲的傳統與文化,而往往忽略了她背後偉大的奇蹟和影響。每年的十二月十二日是瓜達盧佩聖母的紀念日,現藉此向大家介紹這位將臨期的母親,我們的母親。

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活出信仰 Faith and Life

【聖言心語】將臨期第二主日(乙)

文:林文森神父 耶穌會士 瑪谷福音1:1-8 在將臨期第二主日福音中,馬爾谷福音直接了當以「天主子耶穌基督福音的開始」作為開宗明義,緊接著以曠野中使者若翰,作為前驅與準備,聆聽天主藉著若翰在曠野對我們的聲聲呼喚,「你們當預備上主的道路,修直祂的途徑。」以回應上主日福音的「警醒」。 曠野荒野為我們大部分人來說不是一個熟悉的處,代表著荒涼寂寞與黑暗不只是我們喜愛的,但曠野卻真實地反映出我們生存的感受,如在城市的水泥叢林中,一切似乎都成為商品,暴力黑暗橫行,懷疑剝削遮蔽人性,生活就變得空洞、荒蕪、放縱、與缺乏信任及歸屬感;大環境的顛波起伏,使人不確定、缺少安定感。這樣的內心曠野壓迫著我們、令人不安。

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活出信仰 Faith and Life

【聖言啟航】曠野之路

Photo credit (來源:路透社) 文:梁展熙 乙年將臨期第二主日 今天的讀經一選自被稱為《第二依撒意亞》的部分(即四十至五十五章),當中反映的,是大約在主前537年間已於異鄉巴比倫流徙五十餘年的猶太人團體心中的希望。在巴比倫帝國被波斯打敗後,新的(波斯)皇帝居魯士准許被巴比倫流放異地的各族人民各自回到自己的祖家。「二依」的任務,就是要說服他的猶太同胞回到耶路撒冷。 先知宣告,無論是甚麼罪招致五十年前(主前587年)的流亡巴比倫,以色列民所受的苦難已足夠抵罪有餘。現在,儘管曠野難越,但上主會親自帶領祂的子民回家。先知告訴耶路撒冷,要親眼看著上主引領祂子民回鄉,好像牧人引領羊群回棧一樣。

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活出信仰 Faith and Life

【速食哲學43】甚麼是內部感官?

文:文祖賢 譯:吳志濠 到現時為止,我們仍在探討人的不可預測性。正如上文所說,在解說它以前,有一些事情我們是不能不知道的。今天我們會先解釋動物和人的感官感知的過程。 上星期我們探討了外部感官的認知行為。但我們在經驗中也能察覺,認知行為不只有外部感官,還有內部感官(參閱《神學大全》第1集,第78題,第4節)。 不論動物或人都能區分每個外部感官的特定感知,也能結合不同感官的感知和辨別這些感知是來自同一個事物。

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活出信仰 Faith and Life 號角舊文 陳繼容博士

米蘭主教聖安博--教會的教父和聖師 「對我們來說基督就是一切:Omnia Christus nobis est」

文:陳繼容 每年的12月7日,天主教會慶祝她其中一位重要的教父兼聖師:米蘭主教聖安博(舊譯作「聖安博羅削」)的瞻禮。聖安博於主後340年左右,在泰威士(Treves)出生。泰威士在今日德國東部,當年是羅馬帝國的領土。他於主後397年4月4號在米蘭去世,當時他還不到六十歲。聖安博出生時,他父親正擔任高盧(Gauls),即今日法德等地區的總督。他的家庭是個天主教家庭,他小時候父親便去世,母親於是帶着他到羅馬,讓他接受最好的教育,以便日後進入仕途,所以他接受了很好的修辭學和法學培育和訓練。主後370年,他當時大約30歲,被委任為艾美尼亞(Emilia)和尼古利亞(Liguria),這兩個位於義大利北部的省份的總督,總部設在米蘭。那聖安博又怎會從總督變成米蘭的主教?說起來還真的像個傳奇故事一樣,可以說,那完全是天主的旨意。而安博也因着他的聖德和神學思想,特別是他對聖經的熱愛及對主耶穌基督的愛慕,最终成為教會的教父和聖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