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梁展熙博士(S.Th.D.) 於澳門聖若瑟大學教授聖經科目 在上一期,我們看過了〈洪水滅世〉似乎是一個普世性的人類文明印記。在更早之前,我們也談及過《五書》形成的過程,並指出這是後來的編者把古以色列的不同傳統併合而成的成果。今天,讓我們回到《創世紀》中,看看我們是否能夠分辨出形成今天《創.六至九章》中的〈諾厄方舟〉的兩大傳統,從而解答一些人——在假定《聖經》為單一一個文字作品的錯誤下——認為《創》中的〈諾厄方舟〉多有自相矛盾的問題。
活出信仰 Faith and Life
【教父】(2) – 「教父」的意思是甚麼?
文:文祖賢神父 jmom.honlam.org 譯:潘奕源 聖傳是「天主聖言活生生的傳遞」(《天主教教理簡編》13)。已故教宗本篤十六世在2006年4月26日的公開接見時教導說聖傳保證了現今的教會與初期的教會之間的聯繫。聖傳就是像生物一般不斷的成長。
【信仰.書情】城市音樂研究的思考與啟示
讀戴定澄的《二十世紀澳門天主教音樂:獨特歷史背景下的作曲者與作品》 文:申雨恬 在戴定澄教授的《二十世紀澳門天主教音樂:獨特歷史背景下的作曲者與作品》一書中提到:「二十世紀澳門天主教音樂作品的豐富性和獨特性,不是一時一地偶然的產物,而是特定歷史背景和特定時空下的必然。」澳門作為多元音樂文化的匯聚地,承載了「西樂東漸」、「中樂南移」的「紐帶」作用。戴定澄教授於此書(以下簡稱《澳門天主教音樂》)中,以歷史學與音樂人類學的視野納入區域觀的視角對澳門天主教音樂作曲者及其作品展開深入研究。本書尊重歷史真實性與事實性,清楚交代時間、地點、人物、背景和事件,這是對城市音樂研究的必要嚴謹態度。其結構相對獨立又連貫統一,新穎之處在於以「交響曲」的曲式將內容分為四個樂章,從澳門天主教音樂文化的歷史傳承與二十世紀禮樂創作特點、二十世紀澳門教區外來作曲家及其作品、本地教父及教徒的禮儀音樂創作、專業作曲家及其作品四個樂章,以「循序漸進」的音樂發展趨勢拉開帷幕。 一、以「音樂人事」為著眼點 《澳門天主教音樂》一書將目光聚焦於「音樂人事」——澳門天主教音樂作曲者及其作品,以有溫度的歷史敘述和「敘事性」的描述文字,通過事件線索串連成一個個「小故事」,而非簡單的材料堆砌。本書對作曲者的描述相當豐富,並與澳門天主教音樂的發展脈絡緊密結合,先從三位風格各異的外來作曲家(神父)在澳期間對天主教音樂創作詳細介紹,由於其文化背景不同,音樂創作也呈現了多樣性(精緻的複調對位、浪漫風格、現代風格等)。三位神父均在聖若瑟修院擔任教職,某種意義上,展現了二十世紀澳門天主教音樂多元發展的時代特徵,同時奠定了澳門天主教音樂歷史的重要基礎。進而引發本地作曲者(神父)及教徒的宗教音樂信念,文中列舉大量在聖若瑟修院學習的神父,均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過此前三位神父的教導,為澳門天主教音樂注入了新的活力,形成了在華人地區較為罕見的天主教音樂創作群體。隨着時代和宗教音樂的發展,通過「新一代」專業作曲家林樂培和黃卓威先生的禮樂創作,使得天主教音樂在中西音樂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下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 除了對作曲家的詳盡闡述外,此書還包含了大量的一手資料(有關採訪、照片圖片、作品譜例等),作者通過對相關材料的疏理和羅列,以例證的方式證實了澳門天主教音樂的珍貴價值。單從作曲者的論述角度,並不足以客觀具體地表現澳門天主教音樂的深遠意義,作品的目錄簡介和研究分析更能夠反映作曲者當下的感觸與情感表達,「……在顯示出區神父學院派技術的同時,亦反映出他對宗教生活在內心的虔誠意念和相應的豐富感受。」以文中舉例區神父的三樂章鋼琴作品《澳門景色》為例,通過音畫的形式注以神父對澳門的情懷及天主教的虔誠信念展現在大眾視野面前。三個樂章描繪了三幅富有中國情懷的澳門風景畫,同時也是對天主教音樂在澳門的景象與場景的真實寫照。「從一定意義上講,作品同時也反映出澳門這個城市所特定具有的、對東西不同文化之交融所能提供之特定環境的性質。」在作者對《澳門景色》細緻分析下,發現區神父跳脫歐洲傳統宗教禮儀音樂的創作思維,結合中國傳統音樂五聲調式與不同宮系統轉調手法,創作了具有中國語言風味的創新音樂作品,從一定程度上展現了中西音樂創作思維融合作品的成功與澳門的多元化視角,也體現了區神父對澳門的由衷熱愛。由此可見,作者對澳門天主教音樂並不單單停留在對作曲家及其作品的表面分析,更多地是挖掘作曲家背後的真實所感。 二、以「宏觀」與「微觀」為支撐點 「澳門宗教音樂的形成和發展,是一項兩種文明之間的文化交流活動。」從宏觀的角度來看,天主教音樂作為文化「橋樑」,搭建了中西音樂文化交流融合的平台。從十六世紀天主教音樂的萌芽,到二十世紀天主教音樂的創新發展,致使澳門佔據了「西樂東漸」、「西學東傳」的源頭位置之一。這與早期外國(神父)作曲家對天主教音樂的傳入和貢獻密不可分,以潛移默化地觀念形式滲透進了本地作曲家的創作思維,從而體現在他們的作品中。 如果說戴定澄教授所作的《澳門城市音樂文化研究》是澳門城市音樂總體化之作,那《澳門天主教音樂》就是澳門城市音樂獨特學術領域下的縮影。由於天主教的西方地域文化共性,天主教音樂的傳入在澳門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色彩區」,能夠使其成為澳門重要特徵之一的原因來自於澳門地區對文化的包容性,使其不斷融合、創新和發展。所以說,華人地區「西樂東漸」的起點在澳門,澳門中西音樂交流融合的起點正是天主教音樂。早前在中國內地也有天主教活動的影子,但由於歷史與觀念等因素,並未形成一定的規模和群體,在內地更不可能看見「信徒禮拜合唱彌撒曲」的景象。澳門天主教音樂發展離不開大批外來和本地神父及信徒的文化傳承,從「微觀」的視角將目光聚焦於天主教音樂的作曲者與作品,更能夠揭示澳門地區的文化內核及本質。 結語 澳門自開埠以來,始終秉持着包容的態度尊重音樂文化的多元性,以「和而不同」的創新理念向前發展。戴教授的天主教音樂研究,從歷史學和人類學的角度探究了二十世紀澳門天主教音樂的「擴展」、「深化」與「自覺意識」的趨勢發展,以「音樂人事」為著眼點,通過「宏觀」與「微觀」的雙重視角對澳門天主教音樂的作曲者及其作品細緻研究,以此延伸到對東西文化觀念的傳播與融合性體現。因此,城市音樂研究不僅是「表象」研究,社會在發展,城市在變化,音樂且在不斷更新,我們不僅要挖掘音樂的獨特歷史背景,更要找尋獨特的研究視角對其進行「微觀」探究,從而擴展至「宏觀」的城市化音樂發展,亦在強調關注到城市音樂研究的全球觀念和大局意識,以此引申到其他學術領域的思考。
明末清初在山西絳州傳教的耶穌會士(2)-才華橫溢的金尼閣神父
文:段春生神父 1577年3月3日,金尼閣(Nicolaus Trigault, 1577-1628),字四表,生於法國杜埃城,在耶穌會學校讀完文學碩士,1549年11月9日入耶穌會,讀完修辭學、哲學與神學後,1607年派遣到印度果阿,1610年至澳門。
【心遇聖言】在天國裡的一切都不是
文:文祖賢神父 主耶穌在本主日的福音中,以「婚宴」來形容天國。宴(盛宴、宴會)意味着歡樂、慶祝、夢想的實現。這就是天國,以「宴」描述天國,十分合適,這是每個人心中夢想——無限和不會完結的夢想——的實現。
【第三個千禧的神修】(3) – 一些啟發神修之旅的書籍
文:高凡濤神父(Fr Fausto Gomez, OP) 當今神修是一種眾多而多樣的神修,不斷被各方人士豐富着,他們包括:聖人們、神秘主義者、學者、作家和誠實的平信徒,以及非基督信徒。
【新書推介】《在診療室遇見摩西》
精神科醫師帶你探索隱藏在聖經裡的心靈秘密 本書簡介 聖經是歷史上最重要的著作,也是基督徒最熟悉的一本書。我們可能知道其中的許多故事,卻不一定能夠理解故事中人物的種種行為與思維,當人物出現令人不解或前後不一的反應或舉動時,更是如此。本書作者以精神科醫師、教授、神學院老師、教會長老等多重身分,帶領我們從精神醫學的觀點,一同探索聖經人物的心靈秘境。
【聖經人物傳】諾厄——不同文明中的洪水滅世
文:梁展熙博士(S.Th.D.) 於澳門聖若瑟大學教授聖經科目 我們已經連續三期,先後看過《創》文本中的字面重覆以及有些細節的前後矛盾。我們也看過教會現在支持聖經學者透過理性的研究來嘗試重構《五書》成書的始末的開放態度。我們也簡略介紹了學界在這方面的成果。今天,就讓我們轉一轉焦點,嘗試談談另一個與〈諾厄方舟〉有關的現象——世界的不同文明似乎有個類似的洪水滅世的神話故事。
明末清初在山西絳州傳教的耶穌會士(1)-西來孔子——艾儒略神父
文:段春生神父 艾儒略(GiulioAleni, S.J., 1582-1649),字思及,意大利耶穌會士。1582年生於意大利布雷西亞(Brescia),自1613年起在中國傳教,直至1649年在福建延平去世,在華傳教36年。艾神父去世後,安葬在福州西北效馬鞍山丞相坑(又稱興聖坑十字山)。1999年因興建福州軟件園,艾儒略墓被遷往蓮花峰萬壽陸園。其墓前兩側欄板分別鐫刻「西來孔子」與「開教元勳」的字樣。墓碑正面鐫刻:「艾儒略司鐸之墓」。墓碑上側雕有漢白玉艾儒略頭像,兩旁立兩塊石碑。
【教父】(1) – 我們需要專門詮釋聖經的人
文:文祖賢神父 jmom.honlam.org 譯:姚子汶 數年前,一位剛被任命另一堂區的朋友告訴我,上任後首要做的,便是努力尋找「亡羊」。當他遇見其中一位時,便問她為何選擇到基督新教的教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