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文祖賢神父 jmom.honlam.org 譯:何紹玲 「改革」在基督宗教中是一個關鍵詞,因為它是教會使命的一部分。作為天主教徒,須承認自己是罪人和對悔改的呼喚作出回應。一名天主教徒,須接受其(他或她)有需要個人改善、個人皈依及個人維新 。 2016年12月22日,教宗在給予教廷(各部門)的聖誕演講中指出「改革是生命的首要標記,是教會在朝聖之旅上能向前邁進的標記,因這是個活的教會、是會不斷革新的教會(semper reformanda),她需要革新,因她是活生生的。」
活出信仰 Faith and Life
【聖言心語】 常年期第四主日(乙)
文:林文森神父 耶穌會士 瑪谷福音1: 21-28 在今天的福音中,我們看到耶穌和他同鄉的夥伴在安息日那一天一起到了葛法翁城的會堂裡。對我們來說,了解耶穌是個按照慣例的猶太人這點非常重要,他合常規地遵守著猶太信仰的要求。會堂是一個講經和祈禱的地方,在這裡沒有祭獻,因為祭獻僅限於一處,也就是耶路撒冷的聖殿。大部分的猶太人很少去聖殿,原因很簡單,因為他們住得太遠了。會堂裡,只有祈禱和讀經(當然,也就是希伯來人的舊約),之後會有人講解道理。就在安息日這一天,耶穌被邀請到會堂裡讀經、講道。或許他已有經師的身分,無論如何,當他一開口,人們立刻感受到他們眼前的這一位,並不像一般的經師僅僅只是解釋聖書中猶太法律所被給予的意義。耶穌不僅只是說話有權威,他的行為舉止也帶有權威,他讓人驚奇他的教導並非出於他人,而是出於祂自己!
【聖言啟航】仰望上主 無懼邪魔
文:梁展熙 乙年常年期第四主日 閱讀《谷》,我們就像代入了門徒們的身份,親身經驗當中的每一幕。在回應了耶穌的呼召之後,自然就是開始上路,與祂同行。他們認了這位師傅不久,首次見祂技驚四座的,是祂在葛法翁猶太會堂的宣講,尤其是他們首次見到祂驅魔。眾人彼此竊竊私語般的問:「這究竟是甚麼?」。我想,門徒們心中也同樣有著這樣的疑問。而且,我們甚至應該有這樣的疑問。 對於那些在猶太信仰傳統中成長的人來說,這樣的疑問一點也不意外。這可是早已植根於他們內心的一份渴望。他們等待著那位上主派來的,有如梅瑟般的先知重臨他們之中。這份期待就記錄在我們在讀經一中聽到的《申》中的一段話。
速食哲學(49) 甚麼因素能限制我們的自由?
文:文祖賢神父 jmom.honlam.org 譯:吳志濠 自由是「紮根於理智和意志」《天主教教理》1731。在人(有別於天使)身上,這兩力量不能單獨運作——它們也會被其它因素所影響。讓我們一起探討這些因素。 無知或錯誤。無知與錯誤不同。無知是缺乏知識,是缺乏資訊。另一方面,錯誤是有缺陷的判斷。無知是,例如,我不知道這東西到底是紅或藍;錯誤是我錯判這紅色的東西為藍色的東西。無知與錯誤是理性的缺陷。我相信我們猶記得因無知或錯誤而下的決定,和它們所帶來的苦惱。
聖教會的訓導權和禮儀改革(3)何謂禮儀?
文:文祖賢神父 譯:何紹玲 現在就讓我們把注意力放在禮儀上吧。 「禮儀」一詞有甚麼意思?「禮儀」(liturgy)一詞來自希臘文leitourgia,意即公民為國家擔任的公開職務、工作,或服務。在舊約《聖經》的希臘文譯本(又稱《七十賢士譯本》 Septuagint),leitourgia 被用來指古代的司祭在聖殿中的公共服務(例如可參照《出谷紀》)。 這詞的解釋一直沿用至新約。例如:匝加利亞「供職的日期」(ai hemerai tes leitourgias autou)一滿,就回了家(路1:23)。「現今耶穌已得了一個更卓絕的職分(leitourgias,譯作拉丁文 ministerium、英文ministry)。」(希 8:6)——耶穌基督,新盟約的大司祭,表現出一個比在聖殿中更好的公共職務。
【聖言心語】常年期第二主日(乙)
文:林文森神父 耶穌會士 瑪谷福音1: 14-20 上個主日我們藉由兩位門徒的召喚,來思考上主召喚的本質,也思索上主對我們每一個人召叫的方式。今天的馬爾谷福音當中,我們再次看到耶穌召喚門徒,以及門徒們的回應。主要分為兩個部分:第一、召喚以及隨之而來的挑戰;第二、對於召喚的回應。 首先,一開始我們看到,若翰被逮捕了。「逮捕」這個詞依照字面上的意思,就是「被交出」,這個關鍵詞在接下來的許多個世紀裡被耶穌本人、耶穌門徒以及許多其他的人不斷沿用。耶穌以宣講天主的福音開始他來到世上的使命。「時候到了,天主的國臨近了,你們悔改,信從福音罷!」你可以這麼說,整部福音所要傳達的訊息,都可以被這幾句話所涵蓋。更進一步說,「天主的國」不是一個處所,而是關係的網絡。隸屬天國的人,是接受耶穌所給予的生活願景,並依照這個願景實際生活的一群人。我們要如何進入這個國度呢?「悔改並信從福音吧。」「悔改」在此並非僅是懊悔逝去的過往,還牽涉徹底的轉變、生命走向與孰輕孰重的改變。這轉變包含相信福音,不僅是單純接受耶穌或教會的教導,更需要義無反顧、全心全意的承諾耶穌並投身其中。如同人們許下美好的婚姻誓願般,無論未來是好是壞都要全身投入。
【聖言啟航】主的呼召 同行旅伴
文:梁展熙 乙年常年期第三主日 今天的讀經一,短短六節(納3:1-5, 10)。上主派約納到外邦(敵對)大國的首都尼尼微城去宣講悔改。約納馬上前往;而尼尼微城的人也立即回應,連居住在尼尼微城的亞述皇帝都不例外(見6-9節;禮儀從略)。簡言之,如果純綷從禮儀的節選來看,上主的呼喚(召叫),無論是尼尼微城中的所有人,還是約納,都一聽即應,沒有猶豫,遑論抗拒。 在福音選讀中,彷彿也是類似的情節。耶穌在海邊散步,碰見西滿和安德肋兩兄弟,呼喚他們。他們即時放下自己的漁網,隨祂去了。未幾,耶穌又遇到了載伯德的一對兒子。祂同樣呼召他們,他們也二話不說,甚至連自己的父親也留下,便隨耶穌而去。同樣不加思索的馬上回應,沒有絲毫猶豫,沒有半點抗拒。
【速食哲學48】自由和責任有甚麼關係?
文:文祖賢 譯:吳志濠 我們已經定義自由為作出知情和明智選擇的能力。這能力塑造了我們的生活現況,塑造了我們的成長。 讓我們談談作出知情和明智選擇 的後果。 當我的選擇是從眾多的選擇中小心翼翼地考量每一個選擇後作出的,我意識到這是我自己作出的選擇,這選擇是屬於我的,當中的行為是我的行為。這行為——選擇——使我成為該行為的「擁有者」,而不屬於其他人。所以我時常說自由衍生擁有權:它使我們成為自身行為的擁有者。 它有多重要呢?
教理圖解 – 信經 五
三位一體(一)
【速食哲學47】自由是無理?
文:文祖賢 譯:吳志濠 我們探討過自由是人擁有的力量之一。按照我們先前所說的,自由之定義是作出知情和明智選擇的能力。 大部分人都認為自由是另一回事:行為不受外在束縛的能力。我們稱這為從壓逼或約束中獲得的自由。這意義,可應用在談論政治自由、言論自由,或公民權利方面。 大眾也對自由有另一個概念:做任何喜歡的事的能力。但當我們再想一想,這種自由其實並不存在的,因為我們不像天主般無限。即使我們能從各種壓逼中得到掙脫或解放,我們也是被與生俱來的人性(例如:人不能像鳥兒般飛翔)或自身的限制(例如:我們下班後很疲倦)所約束著。現實——真理——是:我們並不能夠做任何我們想做的事。所以,這種自由——做自己喜歡的事——是虛假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