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活出信仰 Faith and Life

【聖言心語】四旬期第五主日(乙)

文:林文森神父 耶穌會士 聖若望福音12:20~33 四旬期的悔改,邀請我們回到內心,也幫助我們認出這個世界美好但短暫,不是我們最後的家,跟隨基督的步伐,我們一天一天接近,就是回到內心家鄉。 「那愛惜自己生命的,必要喪失生命;在現世憎惡自己生命的,反要保存生命到永生。」這是怎樣的邏輯呢?自己生命喪失不存在了,哪裡會保存生命,而且直到永生呢?原來這句話是承接這樣的話:「一粒麥子如果不落在地裡死了,仍然是一粒;如果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這話幫助我們逐漸領悟,除非願意除去陳舊的我意識型態或自我中心,生命不會有更新、向上與回家的機會。

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活出信仰 Faith and Life

談友誼之美

文:Fausto Gomez OP 譯:何紹玲 有誰聽過保羅.賽門(Paul Simon)填詞、與亞特.葛芬柯(Art Garfunkel)合唱的「助你度過難關的大橋」(Bridge over Troubled Water),而不愛上這首歌和它的詞的呢?曲取自浸信會一讚美詩。我特別愛這幾句:當你需要朋友時,我會在你後面護航;我願做你橫跨惡水上的大橋…… 需要 完美的人生全賴有朋友。亞里斯多德曾問自己:沒朋友、誰想活?這哲學家解釋說:「人活着全靠友誼,一個人若沒有朋友,儘管擁有所有其他物品,他也不會願意活下去;友誼不僅是必要的,它更是美麗和值得尊敬的;友愛不需要公平,公平的人也需要友誼」(亞里斯多德《尼各馬科倫理學》)。

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活出信仰 Faith and Life

【速食哲學54】 那尊嚴呢?

文:文祖賢神父 jmom.honlam.org 譯:吳志濠 上一次我們談論了我們的獨特性,個別性和個性。科學研究指出一個人的DNA中,99.99%和其他人是一樣的,但.1%是獨一無二,即使孖生的也是如此。(當他們長大時會產生有少許轉變。) 每個人的獨特性包括身為男性和女性。在生物學中,「Y」染色體的出現或消失取決於這人是男或女。其實,男和女的分別不止於生理,也包括心理和靈性上。這分別對人類的存亡攸關重要。

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活出信仰 Faith and Life

【聖言啟航】未完的試探

文:梁展熙 乙年四旬期第四主日 從四旬期走向復活主日的路,彷彿就是死與新生之路。從某意義來說,整個人類歷史從現世邁向末世(=天主國度圓滿臨現的主再來之日),也是整個人類,甚至整個世界的死與新生。在這個禮儀年四旬期的前三個主日,我們分別回顧了上主與祂在新約時代之前與人類立的三次盟約,包括:天上彩虹之盟、子民如星之約,以及西乃「永恆盟約」。整個救恩史的前進,看似美滿無比,期待有如童話故事結尾般的發展:人類「從此開開心心的生活下去」。不過,世事豈能盡如人意…… 這個由天主選民逐漸發展而成的國家,最終國破家亡。皇室絕後(見列下25:7),統治和精英階層被連根拔起,流放巴比倫。情況有多悲傷?今天的答唱詠,就是作者抒發被流放塞外的哀怨之歌:「憶昔淹留巴比倫,河濱默坐泣熙雍。……身作俘囚淪異域,誰能含淚唱鄉歌?……猶憶瑟琳遭難日,夷東蠻子競相呼。……巴比倫人恣劫奪,可憐稚子亦遭殃。誰能一雪斯奇恥,聖澤潤身萬古芳」(吳經熊譯;註:瑟琳=耶路撒冷)。問題是,一個得到上主「永恆盟約」祝福的國度,怎會落得如斯下場?

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活出信仰 Faith and Life

【聖言心語】四旬期第四主日(乙)

文:林文森神父 耶穌會士 聖若望福音3:14-21   週三晚上主日聖言分享,一教友分享被人從外表判斷的經驗。兒子兩歲時,他帶兒子逛街,兒子受到玩具的吸引堅持要購買,無論如何吵著要買,但他身上忘了帶錢,設法抱他離開,孩子卻不斷掙脫哭鬧,引起一老伯伯懷疑的眼神,又看他蓄鬍子似乎非善類,竟判斷他是誘騙孩子,才讓孩子掙扎吵鬧不休,警告他放人,並報警處理;後來,就連警察也相信老先生的說詞,要他從實招供。最後,他跟兒子說爸爸被當作壞人真是百口莫辯,他兒子這才突然安靜下來並開口說:「他是我爸爸!」結束這尷尬場面。

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活出信仰 Faith and Life

化解《愛的喜樂》勸諭的疑問 教宗:有關婚姻聖事及聖體聖事不能觸及的教會訓導

文:文祖賢神父 譯:姚子汶 教宗方濟各在今年1月29日司法年度開啟之際,接見了教廷聖輪法院全體法官、裁判官和律師。教宗指出,「regula fidei(即:教會對婚姻及在聖體聖事上,不可觸及的教會訓導之忠誠),與教會本身對所有人在婚姻聖事上的心理和宗教進程之迫切關注,兩者之間存有必然的關係。」教宗的講話,集中於良知的培育。 聖父的聲明似乎解決了所提出的問題——疑問(拉丁文dubia,即樞機們上呈給教宗的疑問)——涉及《愛的喜樂》宗座勸諭,第300至305點,特別是註釋第351點。四位樞機指勸諭,似乎意味着那些已離婚但與新伴侶居如兄妹的人【註】,能夠領受聖體聖事。

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活出信仰 Faith and Life

【速食哲學】 (53) 為何我是我?

文:文祖賢神父 jmom.honlam.org 譯:吳志濠 「為何我是我?」猶記得小時候我曾經問過自己這條問題。但當時我還不太知道原來這是個哲學問題,一個關於個別性的問題。 為物質性的東西而言,它的個別性這問題並不難解釋。假設在我們前面有兩張一模一樣的桌子。是甚麼令這張桌子有別於那張呢?答案明顯不是因為它們都是桌子,有著同樣的形式這事實(參閱「速食哲學」第28篇)。形式僅僅使它們相似而已,而不是使它們不同或具個別性。

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活出信仰 Faith and Life

【聖母顯現(2)】蓬曼聖母

文:Tej Francis 譯:何紹玲 事件發生於1871年1月,一個寒氣凜冽的晚上,時逢普法戰爭,人民生活困苦。在蓬特曼(Pontmain)這村莊,有一家庭,看似沒什麼特別,但接下來發生的一點也不普通,他們見到的和經歷的,可說是不尋常的典型實例。當天是17號,這家正在穀倉工作,卻突然出現一美麗女士的異象。 這家庭成員不多,就是爸爸塞薩爾(Cesar)、他的妻子維克多爾(Victoire)和他們的三個孩子,都是男的。最先看到這令人驚訝的異象的是次子歐仁(Eugene),他看見一位女士,身穿閃爍着金星的長裙,頭披黑紗及戴上皇冠。

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活出信仰 Faith and Life

【聖言啟航】潔淨 聖殿?

文:梁展熙 乙年四旬期第三主日 我們在今天福音選讀中所聽到的一幕,傳統上被稱為「耶穌潔淨聖殿」。其實,正文並沒有用「潔淨」一詞來形容耶穌的行動。我小時候曾一度認為,那些在耶京聖殿兌換錢幣和買賣祭品的人就是耶穌要潔淨的「污穢之物」,但現在想深一層,答案未必如此。 首先要留意的是,這些兌換和祭品店位處「聖殿庭院」範圍。這範圍,就是所謂的「外邦人庭院」(圖中的「Gentile’s Courtyard」)。換言之,這些兌換和祭品店,是在聖殿本身外面的空地。要類比的話,就像現在各大聖堂外的前地(如:澳門望德聖母堂、聖安多尼堂)或四周露天地方(如:聖老楞佐堂、花地瑪聖母堂)。因此,單從地點而言,這些店鋪未必牽及到褻聖的問題。

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活出信仰 Faith and Life

從天主教及社會科學角度輕談情事

文:容偉源 當一個人成長到了青少年階段,會開始對異性發生興趣。談戀愛、建立親密關係是隨後可能發生之事。而多數人最終選擇婚姻生活。由談戀愛到建立家庭的歷程,大概會被社會大眾視之為可順其自然、從錯中學習的人生必然階段。儘管過程中有著多少斷腸、心碎,更甚者婚姻出現破裂,殃及下一代,人們又容易以一句「家家有本難念的經」來置身事外。這就難以有足夠的聲音在社會上形成一個需要學會「如何去愛」的氛圍。而因一般愛情瓜葛而產生痛苦的事,自然而言更不受社會重視。相反,無論電影、歌曲或小說都在歌頌轟轟烈烈且傷痕累累的愛情。你願意相信愛情就是這麼一回莫名其妙之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