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文祖賢神父 jmom.honlam.org 譯:吳志濠 「Mission」(「使命」)一詞來自拉丁文,意謂 「to send」(「派遣」)。當一個位格從另一位那裡出發時,祂也是被派遣。聖子從聖父那裡出發,祂也是被聖父派遣;聖神由聖父和聖子所共發;祂是被聖父和聖子派遣。換句話說,使命引致出發:聖子從聖父那裡出發,和被聖父派遣,下降人間;聖神由聖父和聖子所共發,並被聖父和聖子派遣下降人間(參閱《天主教教理》第258點)。 使命可以是可見的(外在的)和不可見的(或內在的)。
活出信仰 Faith and Life
聖座常駐聯合國觀察員 「婦女與和平教育保障兒童的未來」
(梵蒂岡新聞網訊)聖座常駐聯合國觀察員奧薩總主教(Bernardito Auza)本月2日在聯合國安理會關於「兒童與武裝衝突」的公開辯論中發言,強調應在保護兒童方面制定規則,教育一般民衆並提供相關信息,以建立一個和平的文化。
巴西朝聖之旅(二)
文:余佩嬋 在Cachoeira Paulista市,我們探訪蒙受特別恩寵藉聖神德能傳授基督福音的團體,Canção Nova避靜中心,該聖堂可容納二萬多人參與彌撒,這裡如同一個小社區,眾多教友義工協助神父服務,對象以青年人為主。據柴神父告知他17歲時曾在此參與避靜後就改變他對天主的信賴與真誠的皈依;此處是他蒙受聖召的開端。相信該避靜中心是巴西天主教最大規模的培育青年信仰皈依的基地。隨後我們在此中心的小聖堂舉行彌撒,本堂神父與柴神父共祭後,本堂神父致送一幅浪子回頭的聖相架給柴神父;對他的聖召蒙恩有着深重的意義呢!
【聖言心語】常年期第二十一主日(丙)
文: 林文森神父 耶穌會士 路加 13: 22-30有宗教信仰的人常常覺得他們是一群特別的人,他們鐵口保證自己的未來絕對是無憂無慮的。各種不同的基督教派,也經常為了到底誰才是被揀選的子民爭論不休。曾經有好幾百年的時間,基督徒相信只有他們才能「得救」,更大聲高喊「教會之外沒有救恩」。或許這也是為甚麼今天的福音中有人問耶穌:「得救的人果然不多嗎?」這樣的問題反映出許多在耶穌時代的猶太人的信仰觀念,他們相信只有他們才是天主的「選民」。對於他們來說,異教徒和沒有信仰的人不遵守梅瑟的律法,是被天主拋棄的人。相反的,那些自稱為「選民」的人認為,只要遵守梅瑟的律法,天主的救恩就會臨到。
巴西朝聖之旅(一)
文:余佩嬋 2019年6月26日至7月14日共19日的巴西朝聖之旅,由耶穌聖心司鐸會(SCJ)柴浩東神父及李愛德神父兩位神師帶領,朝聖團隊共有45人,可謂陣容鼎盛,如此眾多教友參與,或許澳門的朝聖團很少機會舉辦往南美洲國家巴西朝聖之機會,是次幸獲得巴西藉的柴神父於去年有計劃籌備朝聖事宜,終能在本年的6月成行,從朝聖地及著名的遊覽勝地都由他負責安排,能到如此吸引的著名的耶穌基督山、糖麵包山、聖母顯現大殿等地,足以吸引各人仰慕觀光之心,以及柴神父的親和力及號召力,也是獲得眾人踴躍參與其中的原因之一吧!
【聖言啟航】警醒 = 靜靜地守候?
文:梁展熙 丙年常年期第十九主日 在這幾個主日,《路》一直努力使我們看清人生(生命)的真實。雖然資本主義思想體系只是在主曆十八世紀中才由英國哲學家亞當.史密斯等奠定,但在人類社會的歷史中,可以說自古以來就有以商業貿易來累積財富的做法,所謂「重商主義」(mercantilism)。耶穌時代當然也不例外;而《路》則視人追求財富的虛幻卻無視身邊饑寒交迫的人為萬惡之源(之一)【尤見16:19-31的〈富人與拉匝祿的比喻〉】。雖說澳門現在物質富庶,但放眼四海,時至今日,這仍是人世間的現況。《路》希望提醒我們,要在這空虛的幻象面前保持警醒。自從由埃及奴役中得到自由解放開始,「警醒」就成了以色列(猶太信仰)的基本生活態度。在那一夜,上主的使者途經每一戶埃及人和以色列人;而以色列人則整裝待發的舉行逾越節晚餐,準備好去跟隨着他們唯一的上主的引領,橫渡紅海,進入曠野(見讀經一)。「警醒」也是基督信仰的基本生活取態;基督徒一直等待着他們的主——耶穌基督的——的再來。而在祂回來的時候,凡警醒地等候着的,祂都要讓他們坐在筵席之上,並親自服侍他們。耶穌就是那紆尊為僕的主(the Master/Lord-Slave/Servant)。可以說,祂完全顛覆了人世間的主僕關係。
【速食神學】(44) 甚麼使聖父、聖子和聖神彼此不同?
文:文祖賢神父 譯:吳志濠 兩個出發引致四種關係 我們已理解了聖子如何發自聖父,聖神如何由聖父和聖子所共發。我們或許會問:三個位格以甚麼方式使彼此之間不一樣呢? 要回答這條問題,我們要先回顧《速食神學》第42篇中關於神學中採用哲學詞彙,以幫助我們加深對信仰的理解。讓我們再次引用《天主教教理》第252點: 「教會採用(1)『實體』(有時也用『本質』或『本性』)一詞,來指明在一體中的天主本質;(2)用『位格』或『自立體』一詞,來指明父、子、聖神彼此間的實際區別;(3)用『關係』一詞,來指明三位的區別在於彼此間的關係」(《天主教教理》第252點)。
【聖言心語】常年期第十九主日(丙)
文:林文森神父 耶穌會士 路加 12: 32 – 48 今天福音中的主題是「醒寤」。我們應該要隨時醒寤,束起腰帶,把燈點亮,就像僕人等候從婚宴返家的主人一樣。當主人敲門回家時,僕人可以毫不猶豫的上前迎接。主人回家時,會給那些準備好的僕人一些獎勵。主人會請他們入座,親自前來伺候他們。無論主人幾點到家,半夜也好,清晨也罷,他都會祝福那些隨時隨地準備好迎接他的僕人。耶穌曾這樣描述自己:「我不是來受服事,而是來服事人的。」耶穌身為主人,卻為門徒們洗腳。耶穌要我們保持醒寤的原因,是因為天主常常在最意想不到的時候召喚我們。我們所能做的就是為現在做好準備,不必為了未來擔心煩惱。我們應該把握現在,和天主建立良好的關係。醒寤的僕人活在當下,從眼前的事物中尋求天主的臨在。至於未來,就全交託給天主。
【聖言啟航】求富 不如去愛
文:梁展熙 丙年常年期第十八主日 一般來說,曾經二十元就可買得的東西,今天要四十元才買得到。通貨膨脹早就應該使人們明白到此世的財富本身是多麼的不安穩。可是,並不是每個人都汲取到箇中的教訓。福音中的那一幕,是我們時至今日都還會見到的場面:兄弟爭產;而他們想耶穌為他們仲裁。但他們的遺產分配問題,耶穌根本連半點興趣也沒有。畢竟,這與祂的使命根本毫無關係。更何況,假若為了這兩兄弟作了一個很可能無法使二人重歸於好的決定的話,對天主的國又何益處?說到底,對耶穌來說,至關重要的是,來請求祂出手相助的人最終能夠皈依並接納天主國的真正價值(觀)。因此,祂說了〈愚蠢的富人的比喻〉:這愚富在一次大豐收之後,心想終於可以靠着所積來的財富休閒地安渡餘生—只可惜,就在這一晚,天主就會來取回他的生命……耶穌很可能並不是要指責他想要無憂無慮地過好日子的渴望。然而,可以肯定的是,耶穌並不接受他只把人生的希望放在此世的財富之上,卻「不謀求在天主前富有」。財富本身並不是邪惡的,但我們應專心致志的,是那真正的財富,即與天主之間的情誼(良好關係)。這只有靠着不斷致力關懷祂的其他子女方能好好培養。【順帶一提,今天的比喻,很適合與〈拉匝祿的比喻〉(見本年第廿六主日)一起對讀】。
【教會的分裂、改革和分立】第三十九章:馬丁路德(II)
文:Vitor Teixeira 譯: 余漢釗 我們來到了十六世紀初期,那是宗教沸騰的年代。各種改革思想遍地開花,中歐各國領䄂及改革家進佔地盤,並吸引了大批群眾。教會及基督信仰受到很大的挑戰,教會的架構、教理及信德受到猛烈的抨擊,從而產生了異端、語言暴力和意見分歧。當中知名人士有馬丁路德、慈運理(Ulrich Zwingli)、閔采爾(Thomas Muntzer)和加爾文(John Calvin),他們都是啟動教會改革和分裂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