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梁展熙 甲年常年期第十九主日 在今天的讀經一(列上19:9上, 11-13上)中,按《列王紀上卷》前述的情節,厄里亞因在一場『祭獻比試』中,以單人匹馬勝過了他的四百多個巴耳邪神的先知對手,並將他們悉數殺盡,一個不留(見列上18:21-40),因而令支持巴耳膜拜的北國以色列王后依則貝耳對他起了殺機(見列上19:2)。為了逃避這次的皇家追殺令,厄里亞走了四十天的路程往曷勒布山——上主的山——那裏去。「曷勒布山」的另一個名稱就是「西乃山」,也就是梅瑟四十天與上主會面的那座山(見:出24:18)。這一刻的厄里亞,內心正受着痛苦煎熬,這既是因為上主的子民——他的同胞——對天主的盟約不忠,也是因為當下他的性命正受到威脅,前途未卜。因此,他內心開始對自己的先知使命有所動搖,甚至起了放棄的念頭。
活出信仰 Faith and Life
【聖言心語】常年期第十九主日(甲)
文:林文森神父耶穌會士 瑪竇14: 22-33 這期間的福音, 耶穌催迫門徒上船到對岸去,他自己遣散了群眾。其實門徒們當時並不願意離開,因為大家還沉浸於耶穌的奇蹟所彰顯的榮耀和群眾對耶穌的熱情當中;相反地,耶穌私自上山祈禱去了。當門徒的船遠離岸邊時,正受着波浪的顛簸,因為吹的是逆風。很清楚地,在這裡我們看到的這艘載着門徒、正在逆風大浪中顛簸行走、破破舊舊的船,正是初期教會,甚至是今日教會的景況:隱藏着許多的害怕和焦慮!突然間,當他們看見耶穌在海面上行走,向着他們靠近時,內心的恐懼強烈到認不出是耶穌! 就在快要被強風大浪所淹沒的恐懼中,傳來了慰藉人心的話語:「放心!是我。不要害怕!」門徒們所需要的勇氣就是來自於對主耶穌能保護他們的信心,經由簡單的幾個字「是我」,耶穌彰顯了自己就是能帶來天主救贖力量的那一位。
【速食神學】(92)耶穌對誰說:「我同你們天天在一起,直到今世的終結」?
文:文祖賢神父譯:吳志濠 在耶穌基督升天以前,祂吩咐宗徒們「你們要去使萬民成為門徒,因父及子及聖神之名給他們授洗,教訓他們遵守我所吩咐你們的一切。看!我同你們天天在一起,直到今世的終結」(瑪28:19-20)。耶穌一再向他們和他們的繼承者保證祂恆久的臨在。再者,祂承諾他們聖神也會與他們在一起:「我也要求父,他必會賜給你們另一位護慰者,使他永遠與你們同在」(若14:6)。
傳頌主愛至萬代(16)
在香港等候的兩年,宛如世紀般漫長,完全看不到能回台灣準初學院的可能,天主要領我往那裡去?上主以祂的光驅除了我心中的疑慮: 省長永修女問我是否願意前往菲律賓進初學。她告訢我當地用英語溝通,為我沒有困難,同時與家人書信來往也沒有問題。突然而來的轉變,給我帶來了一些憂慮,但想到可以繼續以FMM方式去回應基督的召叫,便使我雀躍萬分。今次的情況不同,我可以告訴家人我的去向,祇是要向媽媽說我被派往菲律賓學習。出發前我回家小住幾天,向外婆及舅父母道別,天主給我送上離別禮物:舅父態度溫和了,祖母也很高興,舅母還親自用車載我去機場呢!
向日葵之歌
文:羅芷芬 黑沙水庫的向日葵花海吸引了蜂擁而至的市民觀賞拍照,成為近期鄰舍的熱門話題,而週末的插花班,迎來的竟然就是向日葵。
【從《聖詠集》到答唱詠】(7)聖詠作為救恩戲劇的呈現:迪沃.巴爾索蒂
文:龐保頤 在前面的章節裡,我們談到了天主教的著名人物,諸如聖亞大納修(St Athanasius)、聖奧斯定(St Augustine)、聖亞豐索(St Alphonsus),劉易斯(C.S Lewis)等……這些人物對一般天主教徒來說,或多或少肯定都非常熟悉。在這裡,我想談一談另一位天主教神修大師,他的才華在意大利是眾所周知,可令人遺憾的是,在此地以外的人對他卻知之甚微:迪沃.巴爾索蒂(Divo Barsotti,1914-2006)。
【聖言啟航】上主伸手 眾生滿足
文:梁展熙 甲年常年期第十八主日 「在增餅奇跡裡,主〔拿起餅來〕祝謝後,擘開,交由門徒分給群眾,讓他們吃飽;這預示祂感恩(聖體)聖事的獨特食糧是如此豐盛,取之不盡」(《天主教教理》,1335段)。《教理》的這段話,既總結了今天福音選讀,也將其對基督徒生活的意義闡明。雖然如此,仍讓我們花些許時間,更深入地細味今天的禮儀選讀。
【聖言心語】常年期第十八主日
文:林文森神父耶穌會士 聖瑪竇福音14:13-21 我們不少人看電視連續劇作消遣,連續劇與電影的差異在於有劇情的延續性,每一集有特定劇情,下一集又有不同,但都有一相關的劇情貫穿整部戲;每一部戲在接連的前後劇情下發展,因此當我們錯過一集時,便不容易連接下一集。
【速食神學】(91)甚麼是「諸聖的相通」?
文:文祖賢神父譯:吳志濠 「諸聖的相通」或「諸聖的共融」這詞彙,為某些人而言可能很神秘。其實,它是一個奧秘。「諸聖的相通正是教會」(《天主教教理》第946點)。
【教會的分裂、改革和分立】第六十二章:變更的年代
文:Vitor Teixeira譯: 余漢釗 十八世紀是一個變更的年代。啟蒙與革命把一切都改變了,一切都變得與以前不同;其中,教會更是改變得最多。有人說,變幻是永恆的。十八世紀的變動十分之多:分裂、革命、破裂和危機,一一威脅着脫利騰大公會議(1545-63)所帶來的穩定及改革。教會對巴洛克的影響受到了啟蒙派、理性派及革命黨人的質疑。但如果光輝與榮耀是互相輝映,那教會就在搖晃及危機中屹立不變,同時在啟蒙的年代中尋找適應的改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