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活出信仰 Faith and Life

【聖言啟航】反省自身 重新出發

文:梁展熙 甲年常年期第廿六主日 今天讀經一選讀一開始,厄則克耳先知就引述已流亡巴比倫的猶大國遺民對上主的指控:「上主的作法不公平!」(25節)。雖然乍聽之下,這好像是小孩在向父母『扭計』時所說的話,但他們這說法是有因由的【縱然先知並不認同】。猶大遺民認為,上主是因着他們父母先祖的罪過而懲罰他們的,因此並不公平。然而,上主在《厄則克耳先知書》第十八章一開首,就已說明,祂是按照每人的行為來施報的。換言之,上主要他們反省的是,他們現在落得流亡異鄉的地步,究竟純粹只是他們父祖的行為所招致的呢?還是他們自身也有一定的責任?

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活出信仰 Faith and Life

【教會的分裂、改革和分立】第六十五章: 十九世紀的宗教覺醒 (I)

文:Vitor Teixeira譯: 余漢釗 我們對新的時代可以形容為革命與復興的年代。時間的步伐加快了,而我們必須努力追隨,否則便跟不上了。以上說的是十九世紀的開始——工業革命、自由革命、美洲獨立革命和皇權的沒落——一切都在改變,而且改變得甚快。自由和政治革命在在動搖舊政權的基石,把它摧毀。極權主義、皇帝的獨權、階級的特權及教會享有的文化、社會上的優勢……所有這些舊制度的專利,逐漸地由全新而更平均的,且通過普選而得來的所取代。現在我們來到了新舊對抗年代的初期。衝突頻頻發生,甚至是悲劇性的事件。對教會來說,改變是無可避免及不可逆轉的了。

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活出信仰 Faith and Life

【從《聖詠集》到答唱詠】(11)答唱詠介紹

文:龐保頤(Aurelio Porfiri) 我們早前討論了聖詠在教會生活中,在各教派的基督信徒和猶太人生活中的重要性。毫無疑問,這部詩集是我們信仰的核心,這也是為何聖詠一直是我們禮儀生活的重心。我提及過禮儀的經文(對於天主教徒來說,指進堂詠及領主詠的對經,和奉獻詠的歌曲)即使有時經過改編,但幾乎常常都是取自聖詠。改編的構思也很重要,因此我想討論一下。為禮儀編寫經文的人通常會稍微調整特定聖詠的獨唱段,以迎合音樂的特式或經文本身的特定節奏。當然,負責的人在禮儀和《聖經》方面都是有充分準備,所以他們的改編工作是很謹慎地完成的。

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活出信仰 Faith and Life

【心筆在言】你喝湯了嗎?

文:Joshua Un 有一晚無意中看到一個短片是關於一位Youtuber從文學修辭的角度去理解《Shall we talk》這首歌曲。其中,他提出一個觀點:「整一首歌以『喝湯』作為主線,分別以歌詞——『寧願在公園躲藏不想喝湯』、『情人在分手邊緣只敢喝湯』、『孩兒在公司很忙不需喝湯』——刻畫出三副畫面:兒時的叛逆、與情人相處的爭執和長大後在社會上的拼搏。因為階段的逼迫,人都逃避喝湯。」他繼續指出,南方人的湯和其他地方的湯是截然不同的。南方人煲湯用許多「料」,需要煲很長時間,確實與普通的生滾湯差很遠。從而帶出最主要的訊息是,湯代表着愛,煲湯的人花很多心機去準備,是因為她(通常女性特別會煲湯)愛那位喝湯的人。

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活出信仰 Faith and Life

【向日葵之歌】愛的禮物

文:羅芷芬 坐在主教山修院的會客室內,清風從打開的兩扇窗穿透了我衣襟,颱風過後的天氣顯得份外清涼。遙望遠處的澳門市區,眼睛尋找着那熟悉的公教中心,那曾經孕育我六載的搖籃。遙望遠處氹仔的山,山後有一個地方叫竹灣,那裡就是主為我安排好的莊田。那裡,或許也是我生命中的加爾默羅山。

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活出信仰 Faith and Life

【速食神學】(96) 教會和國家之間的關係如何被規範?

文:文祖賢神父譯:吳志濠 教會和國家之間的關係根據情況而有所不同,例如,具有天主教傳統的國家和天主教徒屬小數的國家。雖然如此,宗教自由的權利必須得到保障;在宗教事務上的社會和公民的自由是人的位格所有權利的來源和綜合(參閱聖若望保祿二世,《一百週年》通諭)。

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活出信仰 Faith and Life

【聖言啟航】 天道與人道

文:梁展熙 甲年常年期第廿五主日 在面對世事,判斷人間事情對錯的時候,我們都會應用自己認為事情本應該如何的準則,來下判斷的。這做法是無可厚非的。不過,假若我們以為世界本身就是按我們所理解的「應該」來運行,甚至天主的看法、決定和判斷都必須要符合我們自以為的「應該」的時候,問題可就大了。

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活出信仰 Faith and Life

【教會的分裂、改革和分立】第六十四章: 共濟會和天主教(2)

文:Vitor Teixeira譯: 余漢釗 自1738年教會發出了第一份譴責之後,經過了差不多三百多年,教廷對共濟會的態度並沒有改變。教會於1983年11月23日發出最後的一次反對共濟會的理由仍然是:謹守完整的公教信仰與隱藏在共濟會秘符後的共濟思想,是不能協調的。從十八世紀開始,教會對共濟會的抨擊此起彼落,雖然雙方經過無數次接觸及商議,但半點效用也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