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蒂岡新聞網訊)在前往羅馬登上伯多祿宗座之前,當時的若瑟.薩爾托(Giuseppe Sarto)樞機就曾說過:「不管是死是活,我都會回來」。那是二十世紀初的可怕年代,第一次世界大戰即將爆發。許多年後,教宗庇護十世的遺體於1959年回到了威尼斯。現在,他再次兌現了諾言:從2023年10月6日至15日,將再次踏上他的「朝聖」之旅。安放於梵蒂岡聖伯多祿大殿內的教宗遺體,將乘坐特製的車輛跨越545公里,以防止震動可能對其造成損害。朝聖的第一站是特雷維索(Treviso)主教教堂,在那裡停留一天,然後前往列塞的森德羅萊(Cendrole)聖母朝聖地,停留超過一個星期。庇護十世就是在這裡獲得信仰陶成的。
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教宗建立「新近殉道者-信仰見證人委員會」
(梵蒂岡新聞網訊)教宗方濟各7月5日發表的一封信函,在聖座封聖部內建立了「新近殉道者-信仰見證人委員會」,這也是為迎接將於2025年慶祝的禧年。設立這個工作小組的目的是要編製一本名錄冊,將那些為宣認基督和見證福音而殉道的人列入其中。
聖瑪沙利羅學校畢業禮溫馨而隆重
聖瑪沙利羅學校7月8日上午假座澳門大會堂舉行小學第四十五屆、幼稚園第五十五屆畢業典禮,當日出席的嘉賓有教青局代表李艷琪代廳長、校監朱孟博修女、學校代表、畢業生家長及校友代表。
馬倫戈樞機:我們將珍惜教宗方濟各對蒙古的訪問
(梵蒂岡新聞網)據信仰通訊社報導,7月7日星期五上午,在由蒙古國男女傳教士參加的一個會議上,烏蘭巴托宗座監牧喬治.馬倫戈(Giorgio Marengo)樞機向他們介紹了教宗方濟各蒙古國際牧靈訪問的行程、徽標和格言。
【基督在哪兒】(1) – 基督臨在於教會、聖事及使命中
文:高凡濤神父(Fr Fausto Gomez, OP) 基督宗教信仰與任何特定文化劃上等號,它能進入任何和所有文化當中。基督宗教信仰的不同文化表現,豐富了基督宗教的信德。在每個地方、地區和全世界,最重要的是基督,也就是昨天、今天、永遠都一樣的那位,祂是所有文化表現的核心。我記得約翰.奧克林納姆(John Oxenham)的詩詞:在此刻的基督內,東方和西方相遇/在祂內,南方和北方相遇,/所有屬基督的靈魂,在祂內合而為一,/貫穿全球廣闊之地。
聖座公布教宗蒙古之旅的行程、徽標和格言
(梵蒂岡新聞網)聖座新聞室早前公布了教宗方濟各今年8月31日至9月4日在蒙古訪問的行程。這將是首次有一位教宗訪問這個亞洲國家,屆時教宗要發表四篇講話和一篇講道。
【聖經人物傳】加音和亞伯爾:故事的意義與訊息
文:梁展熙博士(S.Th.D.)於澳門聖若瑟大學教授聖經科目 我們已花了不短的時間來細讀《創世紀》第四章中加音和亞伯爾的故事。我們甚至細心地聚焦於當中不少的細節。今天,就讓我們回到一個較宏觀的視野,並嘗試從整個故事中總結出聖經作者可能想我們領會到的訊息。
【利瑪竇】(25) – 利瑪竇與「天主」和「上帝」之名的翻譯
文:段春生神父 一、利瑪竇首用「上帝」之名 利瑪竇自1582年,便努力學習儒家典籍,在遍讀歷代經典後,他認為先秦典籍中隱含有至上神——「上帝」的概念。在編譯《天圭教教理》時,他發現很難從中國語境中找到與拉丁文「Deus」、英文「God」具有同等意義的術語。於是,他嘗試將Deus譯為「上帝」、「天」與「天主」三詞,以表示至高無上、全能全知的神,希望「經過一個解釋和說明的過程,賦予它們真正符合天主教概念的涵義」。
亞西西「方濟各庭院」活動
亞西西「方濟各庭院」活動紀念會規批准八百週年 (梵蒂岡新聞網訊)今年9月,亞西西將舉行「方濟各庭院」文化活動,今年的重點是慶祝方濟各會會規獲得教宗批准800週年。該文化活動近年來逐漸成為受知識分子和普通民眾、專家和藝術家、教會代表和企業家、科學家和記者歡迎的相遇空間,今年是第九屆。
管風琴司琴證書課程結業 學員展成果
聖庇護十世音樂學院首次舉辦之「管風琴司琴短期證書課程」於上週六(15日)結業。課程由五月份開始,合共十小時,學員獲益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