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自本年8月阿富汗政府突然被塔利班接管政權後,當地政局迅速變得動盪,至今已超過4個月。據聯合國報告,阿富汗現正處於「人道主義災難」的邊緣。由於政局不穩,加上嚴重乾旱丶經濟崩潰,以及冠狀病毒大流行的綜合影響,約100 萬名阿富汗兒童正面臨飢餓死亡的風險。估計阿富汗一半人口需要人道主義援助,糧食、水和醫療支援嚴重不足。全國5歲以下兒童有一半嚴重營養不良。此外,生活在偏遠山區的貧民面對即將來臨的冬天,情況將會更加艱困。
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聖德蘭學校慈善園遊會
與愛同行 分享所有聖德蘭學校慈善園遊會 (本報訊)聖德蘭學校於12月18日(星期六)上午,舉辦了「與愛同行,分享所有」親子校友慈善園遊會。出席開幕禮嘉賓包括有:天主教教區教委會陳庭鋒主任、澳門明愛總幹事潘志明先生、校董葉慧明修女、高燕嫦女士、鄧可心女士、鍾麗娟女士、何知行神父、校友會成員及小幼家長教師會正、副理事長。
利瑪竇校慶暨師生同樂日 師生攜手共度校慶聖誕節
(本報訊)今年為利瑪竇中學創校六十六週年,該校特於12月17日舉行校慶彌撒及聖誕師生同樂日。當天活動以張慧玲校長的致辭揭開帷幕,張校長分享到,今學年經歷了疫情的紛擾而停課一個月,這天能順利舉辦校慶彌撒及聖誕師生同樂日,有賴澳門社會各界的努力,因此張校長以一個英文詞語與師生分享佳節的喜樂——「FEAST」,代表這場滿懷主恩的盛宴確實得來不易,而「FEAST」的五個英文字母也分別代表幸運(Fortunate)、上主與我們同在(Emmanuel)、覺察(Aware)、簡約(Simplicity)、感謝(Thanks)。緊隨著的校慶彌撒聖祭由該校校牧陳俊偉神父主禮,並由校監呂碩基神父、澳門耶穌會院長傅南渡神父、澳門耶穌會會士郭春慶神父共祭,該校合唱團及由師生組成的樂隊亦於彌撒中擔綱演出,場面莊嚴肅穆,溫馨和樂。
教宗1月祈禱意向:為遭受宗教歧視與迫害的人祈禱
(綜合報道)教宗方濟各發布新一年一月份的祈禱意向,呼籲全球信友在這個月裡,特別世界上遭受宗教歧視與迫害的人祈禱。 教宗在視頻中,首先問道為何現今出現如此多宗教少數群體遭受歧視或迫害的情況:「在這高度文明的社會,我們怎能容忍有人只是因為他們公開宣認自己的信仰就受到迫害?這不僅是無法接受的,更是不人道的,瘋狂的。」 教宗指出,「宗教自由不僅限於朝拜自由,也就是在聖典規定的日子進行朝拜活動,而是使我們重視彼此的差異,並真心承認對方是弟兄姊妹。」他解釋,這不是某特定宗教的角度,而是人類基本的尊重:「身為人類,我們有很多共同點,我們可以一起生活,以弟兄姊妹的喜樂接納彼此的差異。不論是微小的差異、或宗教上的巨大差異,都不能掩蓋弟兄姊妹之間的偉大團結。」 他重申各人應該選擇兄弟友愛的道路:「因為我們或為兄弟姊妹,或一無所有。祈願所有遭受宗教歧視與迫害的人,在他們所生活的社會,獲得承認他們同為人類手足的權利與尊嚴。」
馬來西亞遭遇洪水打擊 天主教會積極投身抗洪救災工作
(梵蒂岡新聞網訊)馬來西亞自12月17日以來遭遇強勁暴雨的襲擊,全國13個州有七個州受災,國家目前處於危機狀態。馬來西亞國家災害管理局(NDMA)表示,數千人已被疏散,受兩週暴雨影響的總人數超過12萬5千人。據警方上週六(1日)在社交媒體上報告,有50人在洪災中喪生,另有兩人失蹤。
教宗年終感恩晚禱:願聖誕節的驚喜帶來感恩與團結
(梵蒂岡新聞網訊)在2021年歲末年終的時刻,整個世界仍然籠罩在新冠疫情大流行的陰霾之中,樞機團團長雷(Giovanni Battista Re)樞機上週五(12月31日)傍晚5時主持了謝主禮儀。教宗方濟各在禮儀中講道,回顧聖誕期的禮儀,指出降生成人的偉大奧跡在我們心中喚起驚喜、讚歎和默觀的意識。
教宗期勉聖地青年:跨越戰爭與藩籬,為將來放手一博
(梵蒂岡新聞網訊)「你們要嘗試舉目遠望!為將來放手一博。天主絕不叫人失望,你們能成就大事!」教宗方濟各在一段視頻訊息中以這番話為聖地青年帶去聖誕節的希望。這是一份具體的希望,讓人能看得遠,展望未來,跨越戰爭和疫情的各種限制。防疫限制除了造成藩籬、貧困與自由受限以外,朝聖活動也深受重創。
聖善學校歡欣賀聖誕
(本報訊)聖善學校於12月18日(六)上午舉行了聖誕慶祝會暨幼稚園生日會,由於疫情關係,今年幼稚園及小學各自舉行聖誕慶祝活動。
教區主教公署秘書長辦公處通告
CN/1/001/2022 教區主教公署秘書長辦公處通告 支援阿富汗難民及兒童捐獻 奉李斌生主教諭,請各聖堂於2022年1月16日主日彌撒中安排第二次捐獻。善款將會轉交澳門明愛,用作支援正處於人道主義災難邊緣的阿富汗難民和兒童。 特此公告 秘書長 劉偉傑司鐸 二零二二年一月五日
【心遇聖言】觀星者
文:孔維仁神父耶穌聖心金邦尼傳教會 儘管繁華的城市五光十色,但過去數個月裡,因乾燥、清爽的天氣,讓我們能在澳門一睹月亮的美,甚至連一向難以在都市裡發現的星光,也能隱約看到它們的存在。繁華城市的高樓,經常阻礙了我們的視野,此外,誰又會願意花時間凝視着夜空?在需要完成不同事項的情況下,最好讓自己保持忙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