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羅芷芬 疫情下,出外旅遊已遥不可及,怎樣可以在大自然感受生命力,在有情眾生之內的天主重獲活潑力量? 2015年,教宗方濟各撰寫《願祢受讚頌》通諭,其內容一直吸引着我,尤其第85號的描述:天主撰寫了一本美麗的書,「字裡行間顯示出宇宙中受造物之不可勝數。」加拿大主教團正確地指出,沒有受造物不是在彰顯天主:「由一覽無遺的全景至最微小的生命形態,大自然不斷地令人讚歎驚訝,也不斷地揭示天主。」
Author: admin
【教會的分裂、改革和分立】第六十章:啟蒙的基督教派
文:Vitor Teixeira譯: 余漢釗 十八世紀是天主教會及基督宗教史上最豐盛的年代。從有組織性角度來說,出現了民粹的加利剛主義,從神修及哲學亦出現各種不同的思潮。這些都是啟蒙運動的產品。有組織性的運動或趨勢是專權制度的特有產品,而這種制度是啟蒙運動年代最流行的一種。故此光明派與專權制很多時是彼此融合的,但亦有時產生衝突。但從這一切之中,產生了啟蒙基督教派,是配合了自然神論及理性主義的一種教派,當然亦彼此間發生衝突。而在天主教會及其他教會中,一切都在改變了。
【從《聖詠集》到答唱詠】(6) 劉易斯與聖詠
文:龐保頤(Aurelio Porfiri) 世上很多人肯定都很熟悉克萊夫.斯特普爾斯.劉易斯(Clive Staples Lewis,1898-1963)這個名字。為那些有興趣進一步了解自己信仰的人,劉易斯在基督徒護教學領域的許多著作,使他成為家喻戶曉的名字。他還是著名的小說家,他的《納尼亞傳奇》系列(The Chronicles of Narnia)足以證明。然而,他對基督宗教的興趣,也使他於1958年寫了一本關於聖詠的書,名為《聖詠反思》(Reflections on the Psalms)。這是劉易斯(英文多稱為C.S. Lewis)寫的一本書,目的是對這部在猶太教和天主教歷史上有很大影響力的詩歌集表達自己的看法,他並且想以一個普通基督徒身份而非專家身份來書寫。書的開首是這樣:「這不是學術作品。我既非希伯來語專家、亦非考證學家、不是古代歷史學家,也不是考古學家。我是為那些學識不高的人書寫一些自己也沒有學習過的東西。如果需要(也許是)為寫這樣的一本書找一個藉口,我的藉口會是這樣。很多時候,兩個男生之間可以比老師更好地解決彼此的課業難題。我們都會記得,當你向老師討教時,他很可能會解釋你已經理解的內容,再加上大量你不想要的信息,壓根兒沒有回答讓你感到困惑之事。我曾經在網內外看到這情況;因為當我身為老師時,我嘗試回答學生的提問,過了一會兒,我有時會看到他們臉上露出的表情,使我確信他們遭受的挫折,與我遭受來自自己老師的挫折是一模一樣的。同班同學比起老師能提供更多幫助,因為他知道的不多。我們想要他解釋的難題,正是他最近遇到的。而專家早已忘了很久以前曾遇到過這問題。現在,他以不同的眼光看待整個課題,以至於他無法明白學生的困擾是什麼。他看到了其他十幾個本該讓他煩惱卻又沒有難倒他的問題。」故此,作者所用的方法不是學者所用的方法,也就是,儘管不是專家,但仍然可以從聖詠中看到專家可能看不到的事物。這使我想起了一家出版社的社長,在我們談論可能合作出版我的一本書時告訴我的話。他對我說會嘗試糾正所有「我能看到的」錯誤,他說,因為我對自己的作品太熟悉,以至於我會看不到某些錯誤。你需要外人去指出某些錯誤。或許這對於劉易斯和聖詠的例子來說也是正確的,他可以提供一個視角,是熟悉許多細節的學者沒注意到的。劉易斯繼續說:「然後,在這本書裡,我作為一個業餘人士寫給其他人,談論我讀《聖詠集》時所遇到的困難或獲得的啟發,希望這能引起人們的興趣,有時甚至有助其他不熟悉此範疇的讀者。我是『在比較筆記』,而不是假設去指導人。可能在某些人看來,我只是把聖詠夾雜在一系列的雜文裡。我不知道如果我以這種方式寫書,會否造成任何弊端,而我不會對任何有這樣解讀的人感到不滿。但實際上它並不是這樣書寫的。書中所包含的思想,是我發現引領自己閱讀聖詠的動力;有時是由於我享受閱讀它們,有時是因為重遇起初我不喜歡的內容。」
【聖言啟航】天國之秘
文:梁展熙 甲年常年期第十四主日 在三部對觀福音(《瑪竇》、《馬爾谷》、《路加》)中,耶穌宣講的最重要訊息之一,就是「天國」。因為「天國」將至,所以我們「要悔改」,以為進入天國作好準備。問題是,我們該如何悔改呢?或更好說,我們應為我們過去生活態度的哪部分懺悔,又該將之改成甚麼呢?對這問題的回應,乃今天禮儀選讀的主軸。
【聖言心語】常年期第十四主日(甲)
文:林文森神父耶穌會士 瑪竇11:25-30 今天的讀經主旨是非常平安、非常安慰人的。「凡勞苦和擔重擔的,你們都到我跟前來,我要使你們安息。」不管耶穌要求我們做到甚麼,好能追隨他,他無時無刻要做我們安慰、寬恕、和真正的泉源。無論生活對我們有多少嚴苛的要求,耶穌始終等待着我們。陷入困難和痛苦時,我們可以請他除去。他未必都會這麼做,可是我們能確信的是:他一定會讓我們重新拾平安。
【速食神學】(87) 聖職人員猶如教會的「老闆」?
文:文祖賢神父譯:吳志濠 聖職人員有三個特徵。 (1)第一個特徵是,他們不是「老闆」,而是「耶穌的僕人」(參閱羅1:1)。他們被召叫的目的是服務,因此他們稱為「僕人」(來自拉丁文「ministrare」,意謂「服務」)。
專訪聖大宗教研究學院新任院長 範聖言神父:神學是科學之后,哲學是忠僕
文:Marco Carvalho譯:寓風 聖言會傳教士範聖言神父(Franz Gassner)接替剛上任聖若瑟大學校長的麥侍文執事,成為該校宗教研究學院院長。出生於奧地利的範神父接受《號角報》訪問,指出與中國以及整個亞洲文化建立理解的橋樑,比以往任何時候更為重要,而且是勢在必行的。
專訪花地瑪聖母堂何知行神父
在澳門,哪裡可讓我作「十.一奉獻」(3) 專訪花地瑪聖母堂何知行神父 花地瑪聖母堂一直以來都有派發物資予有需要的人士,可否介紹一下你們服務的對象?大約有多少人受惠? 這個地區屬於較貧窮的地區,亦有許多新移民、勞工。他們當中包括中國人、菲律賓人、印尼人、越南人,亦有來自其他國家的。此外,我們堂區一直都有照顧貧窮的家庭,我們堂區有一個小組——善別組——他們會去留意哪一個家庭,當中發現有許多單親家庭,過去幾年都特別照顧這些單親家庭,例如:為[這些單親]小孩免費補習,組員又會做探訪,了解他們的需要。當然,因為我們的信仰,我們會先照顧他們精神上的需要,亦會在物質方面作出支援;所以,有部份有困難的家庭(生活費或居住地方等),我們都會用不同方法,去嘗試幫助他們。我們面對疫情,知道有很多人失業——特別是外勞——因此對他們有很大影響,因為他們已被解僱,既沒有收入,亦未能返回自己的國家,同時又要租屋和其他的生活基本開支。我們有一次將這情況告知教友,指有些勞工需要食物和幫助,他們很快便捐獻許多糧食。現時,我們收到足夠的食物,所以亦暫停了募捐行動,先處理現有的物資,或轉介到明愛。早前,我們已幫助了越南人、菲律賓人及印尼人,我們會繼續跟進他們的需要。教友捐贈了許多的食物,當中包括米、油等,除了這些基本食糧,教友都會捐獻禮券,而禮券也是最實際的,他們可以買自己最需要的東西,例如:口罩及防疫用品等,因為社會暫時沒有向勞工提供金錢上的援助。又有些特別的情況,例如有些個案需要離開澳門,但沒有金錢買機票等,我們都會想辦法去幫助他們,所有捐助都是教友踴躍及大方的奉獻。現在有那麼多人欠缺糧食,我曾考慮學習我家鄉墨西哥的堂區,有一大群教友來煮飯,並邀請有需要的人來享用;但隨後考慮到澳門的環境未能做到,但因為教友們的大方,仍能令有需要的人得到照顧。
「澳門梵二研究小組」向李斌生主教匯報工作進度
「澳門梵二研究小組」於2018年起受天主教澳門教區委託進行《梵蒂岡第二次大公會議對澳門天主教學校教育的影響》研究,日前研究小組成員黃素君副教授、盧蝶絲博士、劉淑珍修女、江月婷、李潔萍、阮佩賢及區寶珊,向李主教匯報研究工作的進度。
公教中心發展辦公室推出課程 「人的工作」系列:種子教友培育計劃
(本報訊)「人的工作」令你聯想起甚麼呢?高薪厚職的競賽?千絲萬縷的人際關係?「人的工作」更是一個划到生命深處的培育經歷,以基督信仰的豐富內涵,讓教友透過學習聖言、分享信仰及研讀文獻,對天主計劃中的「工作」,培養嶄新的理解和積極的態度,讓福音的喜樂傳遍你我的工作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