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文祖賢
譯:吳志濠
如果有人嘗試說一些他不知道的事情,情況會是怎樣?我們會說他胡言亂語。這是今次的主題。但是,讓我們先重溫早前的內容。
在這系列的第一篇,我們問及我們為什甚麼需要哲學。我們引用蘇格拉底的格言「未經反思自省的人生不值得活。」哲學正正就是幫助我們思考人生。再者,哲學在以下三方面能助長信仰的陶成:它幫助人準備去明白信仰;它加深人對信仰的認知;它有助解釋和捍衛信仰。信仰需要哲學和理性。榮休教宗本篤十六世說過,缺乏理解的信仰會引致迷信。
第二篇文章中,我們提到了哲學研究三種存有: 世界、人和天主,還有從各存有衍生的分支。
上週,我們討論了三種獲得知識的方式:直接觀察、推理和從他人得知的知識(那人為一名證人)-基於信任和信德的知識。
現在,返回今天的主題。一個人能說一些他本人都不知道的事情嗎?
這條問題連接到另一條問題:我能知道一些不存在的事物嗎?換句話說,我們可以知道「虛無」嗎?
我猜想,你對這兩條問題都會說不。這答案反映出三個領域,我們在其中遊走或移動的三個「世界」:真實世界的領域(自身以外的世界);感性、感覺、思想的領域;和語言的領域。而以上問題之答案指出了一種依附關係:我們所說的(語言)源於我們所知的(思想), 我們所知的源於現實中所存在的。語言是源於思想,思想是源於存有。你同意嗎?
亞里士多德在其著作 Peri hermeneias (拉丁文翻譯為 De interpretatione,中文為《解釋篇》)中表達了它們之間的關係。他解釋,文字(希臘文為:graphomena)象徵言語(言語一詞希臘文為:phone),而言語象徵他所說的 pathemata(pathemata意謂「靈魂的情感」: 感性,感覺和思想)。讓我們稱它為「心智性內容」(mental content)。心智性內容就好像存在之物(希臘文為: pragmata)的肖像或模樣。
語言和文字是象徵,由社會決定。每度地方的象徵都不一樣;因為它們是由人自己定斷的。「狗」這字在西班牙文,德文,中文和菲律賓文都不一樣。
言語和文字象徵的是心智性內容。亞里士多德說心智性內容(例如:「狗」的概念)是真實事物的肖像或模樣,這為所有男女都是一樣,就如所有文化中的事物都是一樣(從根本上,狗在西班牙,德國,中國和菲律賓都是一樣)。
因為心智性內容為所有人而言都是一樣,所以,把一種語言翻譯成為另一種語言是可行的,因為,即使象徵是由人自己定斷的,但從根本上所有男女都在同一事情上都是持有同一的概念。
當然,我們在理解方面可能會存在差別,所以,即使文字象徵同樣的心智性內容,它們在不同的文化中的理解可能存在細微的差別。
最後,我想指出的是,自笛卡爾,哲學家們忽略了這基本的狀況。亞里士多德的解釋讓我們知道,語言源於思想(心智性內容),思想源於現實。為笛卡爾而言,所有(包括現實)源於思想,由思想而生。一些人則認為源於語言。你能夠偵測這些立場的困難嗎?萬一我們將所有事情都依附在思想和語言,會發生什麼事呢?
我留待你想出答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