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活出信仰 Faith and Life

輔仁聖博敏神學院神學研習會 : 追念張春申神父對中華神學的貢獻

葉家祺

由輔仁聖博敏神學院神學研習會舉辦之第39屆神學研習會於3月11日(星期五)晚上至3月13日(主日)下午,於輔仁大學濟時樓9樓國際會議廳舉行。本年度會議吸引了逾百位來自世界各地的來賓,學者,老師,學生及教友們,在短短兩三天的時間內,回顧了張春申神父走過的神學研究旅程。

是次會議以張春申神父的神學思想為主軸。首天晚上播放了由光啟社準備的有關張神父的紀念影片,及後由胡國楨神父為與會人士簡介張神父的生平與著作。次日由4位來自台港的神父,修女及教授,分別對張春申神父的基督論,聖事論,教會論,以及教會社會思想作出分析,整理張神父如何積極回應梵二後神學本地化及本位化的努力;晚上則進行了分享會,與及紀念文集新書發表會。最後一天安排了另外4位講者對張神父獨特的中華神學,中華靈修及牧靈神學的願景進行分析,並以主日彌撒禮儀結束是次會議。

神學本位化先驅之一

綜觀張神父的神學研究,與會講者也認同張神父以他四十多年的神學研究經驗嘗試實踐梵二的神學本位化,並嘗試以中華文化與台灣的本地經驗建立他的學術思想。在《張春申:中華神學的基石》這本紀念文集中,他出版的的外文,中文和翻譯著作合共72部/篇。該紀念文集編輯小組之一的錢玲珠老師感恩各同儕,團體,門生及恩人們的支持,使紀念集得以成書,並向神父致敬。

與會討論中,張神父的本位化思想,以「中華神學」的概念主體內容包括「『神』的神學」,「一體範疇」,與及「『氣』的理論」,具有濃厚的東方思想特徵,打破了西方神學系統中偏重「理性」的特質。此外,張神父強調發掘教會中「陰性」的形象,也著力尋找教友的新定位。他整個的研究歷史也不忘尋找中國教會,甚至是他晚期的時候,台灣教會如何回應整個天主教會的神學定位,為台灣當初建立神學院以及神學研究上作了非常大的貢獻。

有關是次會議的構思與安排,校長詹德隆神父透露,去年當張神父剛剛過世的時候,神學院已有初步共識,希望通過舉辦一次有關他的研討會,能夠好好回顧一下他的中華神學思想。而會議的學術文章也即將結集,並刊登在下一期的《神學論集》之中;他的絕版書也會有再版的安排,為往後的神學研究提供參考資料。

詹神父也是張神父七十年代的學生,求學時期也上過他的信理神學班。他形容張春申神父是一位「思路很清晰,而且彌撒講道很好的善牧」。詹神父亦表示下一年度的研討會將會以《馬丁路德的教會改革500周年》(暫)為草擬題目,詳細情況將於日後正式公布。

張春申神父,1929年3月3日生於江蘇省蘇州,1947年在上海加入耶穌會;1960年在台灣晉鐸;1965年在羅馬矢發末願。1967年神學院遷來台灣,附屬於天主教輔仁大學。1984至1996年間擔任耶穌會中華省省會長。2006年於台北輔仁聖博敏神學院退休。2015年3月15日逝世,享年86歲。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