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愛德神父,SCJ
常年期第二十四主日(丙年)
1. 破碎中的十字架
生命中有許多時刻,責任的重擔令人窒息——任務堆積如山,截止日期迫在眉睫,內心衝突翻騰不止。我深有體會:表現的壓力、拖延的挫敗、逃避現實的誘惑。那些時刻,負面情緒悄然滲入。抱怨聲此起彼伏。我發現自己開始責怪他人——責怪領袖、責怪所愛的人,甚至責怪上主。當我祈禱時,常在沉默中等待,期盼著回應能如我所願般迅速清晰。
唯有當「毒蛇」開始咬人——當我逃避與苦毒的後果開始侵蝕靈魂時——我才驚覺自己走得太遠。怨恨、驕傲與絕望的靈毒已悄然蔓延。我憑什麼質疑上主?然而,正是在這破碎的時刻,十字架開始發光——不是作為審判,而是慈悲的燈塔。
耶穌升天節的讀經正道盡此體驗。 戶籍記21:4-9記載,疲憊焦躁的以色列人向天主與梅瑟抱怨。怨懟招致苦難——毒蛇噬咬眾人,他們遂哀求憐憫。但天主並未除掉毒蛇。祂指示梅瑟將蛇高舉於銅桿之上,凡仰望者必得存活。治癒並非來自逃避痛苦,而是直面痛苦——直視傷痛根源,並信靠天主的慈悲。
這個故事不僅是古老的歷史,更是我們靈性旅程的鏡子。我們同樣被呼召直面傷痛——不是逃避,而是懷著信心凝視它。十字架邀請我們停止躲藏,開始療癒。
2. 神聖之愛的悖論
這正是十字架的悖論。在《若望福音》3:13-17中,耶穌直接畫下平行對照:「梅瑟曾在曠野裡高舉了蛇,人子也應照樣被舉起來。」十字架並非繞過苦難的捷徑——而是穿越苦難的道路。那是愛與痛苦交會之處,是憐憫戰勝罪惡之地,是死亡讓位予生命的所在。
在《斐理伯書》2:6-11中,聖保祿獻上了一首頌揚基督謙卑的頌歌:「他雖具有天主的形體 ⋯⋯卻使自己空虛,取了奴僕的形體⋯⋯聽命至死,且死在十字架上。」這不僅是神學——更是神聖之愛的邏輯。基督未曾逃避苦難,而是擁抱苦難;祂未曾迴避羞辱,而是轉化羞辱。祂如此行,是為我也為你。
十字架不僅是象徵——它是觸及生命每個角落的真實。當我坦承脆弱——不再假裝自己完美無缺——十字架便開始發聲。唯有承認軟弱,才能聽見恩典的低語。正如聖保祿在別處提醒我們:「有我的恩寵為你夠了,因為我的德能在軟弱中才全顯出來。」(格後12:9)
聖奧斯定深刻體現了這個真理,他早年的生命充滿困惑、放縱與對意義的焦躁追尋。他曾在享樂、野心與哲學中追逐滿足,但內心始終空虛。當他終於遇見基督時,寫下這段文字:「主呀,我愛你太遲了,太遲了。你一向和我在—起,我躲避你。那時候,我一心追求世俗虛僞的美物。你大聲叫我,你光照了我的心,我開始嘗到你的甘飴,我飢渴地追求你。」
聖奧斯定的轉變並非智力的勝利——而是心靈的臣服。他凝視十字架時,看見的不是定罪,而是憐憫;不是挫敗,而是愛。他的故事提醒我們:轉變的起點不在力量,而在於臣服。
3. 高舉十字架
十字架教導我:直面脆弱並非軟弱——而是通往力量的門戶。當我承認自身局限,便敞開胸懷迎接恩典。我得以像基督愛我那樣去愛人。正如耶穌由父差遣,我也被差遣——活出福音的悖論:唯有捨命才能得永生。當我們以生命奉獻服務時,便遇見真正的平安與喜樂。
今日,當我們高舉十字架時,請銘記:十字架並非重擔——它是橋樑;它不是死亡的象徵——而是通往生命的道路;它並非褻瀆——而是天主的智慧。十字架是天國觸碰塵世之處,是神聖之愛與人類苦難交匯之處,更是救贖誕生的所在。
讓我們自己的脆弱成為基督與我們相遇之處。讓我們獻上生命去服事,相信在捨己而死時,我們必與祂一同復活。讓我們如聖奧斯定般前行,被愛所改變,準備好將福音的悖論分享給這個極度需要它的世界。
當今世界渴求真實——渴求那些敢於承認自身破碎,並宣告恩典醫治大能的人。十字架賦予我們這份勇氣。它提醒我們:天主的愛並非遙遠抽象,而是道成肉身、被釘十字架又復活的。祂在我們最黑暗的時刻與我們相遇,將我們舉起進入光明。
因此,我們不要迴避十字架。讓我們擁抱它、尊崇它,並活出它的真理。因為在十字架上,我們不僅看見基督的受苦,更看見愛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