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本地 Local 澳門社區

澳門主教座堂(大堂):信仰與堅韌的活見證


文:Vítor Teixeira,Universidade Fernando Pessoa

澳門主教座堂作為教區的核心聖殿,是這座城市宗教與文化歷史的重要地標。其歷史可追溯至十七世紀初葉:1576年,教宗額我略十三世(Gregorius PP. XIII)頒布《Super Specula Militantis Ecclesiae》詔書成立澳門教區,初代主教座堂(即設有主教寶座「Cathedra」的聖殿)曾設於聖拉匝祿堂(又稱望德聖母堂)。

從木構小堂到夯土聖殿

約1622年,首座主教座堂僅是供奉「聖母誕辰」(Nossa Senhora da Natividade)的木構小堂。1622至1623年間改建為夯土建築,這是一種混合泥土與稻草的簡易材料,反映了當時有限的資源條件。

世紀風雨中的重建歷程

1835年,颱風重創主教座堂建築,迫使禮儀暫時移至玫瑰聖母堂。1844至1850年間,在澳門土生建築師若瑟·多瑪斯·阿基諾(José Tomás de Aquino)主持下近乎全面重建,並將正面改為北向以避免遮擋主教府。

1874年甲戌風災再度摧毀教堂的鐘樓與屋頂等主要結構,經大規模修繕後仍保持原建築風格。1937年以混凝土全面重建,形成現今莊嚴雄渾的樣貌——雙塔巍峨、巨門肅立,內部彩窗絢爛。施工期間,彌撒於玫瑰堂聖母舉行。

聖藝空間與靈性印記

主教座堂內部恢宏華麗,側祭台群呈現多元敬禮:耶穌聖心、基督君王、花地瑪聖母,以及澳門主保聖若翰洗者。彩窗藝術描繪聖母誕生與十二宗徒事蹟,提升空間的神性感。在自然光影的映照下,豐富的聖像群更顯莊嚴。除上述聖像外,更供奉痛苦聖母、永援聖母、聖若瑟、聖安多尼、聖猶達、聖施禮華、聖方濟各·沙勿略、聖紐曼,及聖嬰德蘭等,見證澳門天主教靈修傳統與普世教會的共融。

主祭台下安葬著澳門第十二任主教栢朗古(D. Nicolau Rodrigues Pereira de Borja),他也是1835年風災後主教座堂重建工程的關鍵推動者。

禮儀傳統與歷史使命

這座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澳門歷史城區」的聖殿,始終是教區禮儀的核心:復活節「苦難善耶穌出遊」、聖誕節與復活節大禮彌撒皆在此舉行。1999年以前,葡澳總督就職時,會將權杖敬獻於無原罪聖母像前,延續政教互動傳統。

從簡陋的木構小堂到宏偉的混凝土主教座堂,這座擁有堅固雙塔與厚重大門的大堂,始終映照著澳門精神與文化的演進,成為這座城市信仰與堅韌的鮮活見證。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