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文祖賢神父
譯:姚子汶
我們現在從「宗徒教父(Apostolic Fathers)」開始說起。宗徒教父生活在所謂的「宗徒時代(Apostolic Age)」。這時期大約從公元33年,到最後一位宗徒聖若望的死亡,大約公元100年。據悉,宗徒教父們都與宗徒們私交甚篤,或至少深受他們的影響。因此,他們備受尊崇,尤其是前三位:聖克萊孟.羅馬(St Clment of Rome),聖依納爵.安提約基亞(St Ignatius of Antioch),以及聖玻里加.斯米納(St Polycarp of Smyrna)。今天,在這篇文章中,我們首先談談聖克萊孟。
聖克萊孟是第四任教宗[繼理諾(Linus)和克雷(Cletus)後,是伯多祿第三位的繼承人]。關於他登任教宗的確切日期,不同作家的說法不一,但他最早可能於公元88年在位,最遲可能於公元101年去世。在圖拉真皇帝(Trajan)統治期間,他被囚禁於監獄;但即使在獄中,他仍然關心同獄囚犯精神上的需要。據說克萊孟是被綁在錨上、扔進海裡處死的。
教宗克萊孟的著作中,只有一部仍然流傳至今,但這是一部非常珍貴的文獻——聖克來孟致格林多人書信。書信的作者、姓名、職位和日期均已確定。
他寫作的原因是甚麼呢?聖保祿所說的派別,又開分裂格林多人的教會。一些人反抗教會的權威,試圖將他們驅逐。教宗克萊孟希望「解決分歧,修復異教徒的醜聞」(Quasten, I, p 43)。這封書信的意義十分重大,當中有幾個原因。讓我們談談它們。
(一)教會歷史。在第一章中,作證寫到聖伯多祿的確留在羅馬,而聖保祿則前往了西班牙;他亦記載了二人的殉道事跡。在第六章,他提到尼祿皇(Nero)教難對基督徒的迫害,並指出殉道者當中有許多婦女。
(二)教條:宗徒繼承權。團體的成員沒有廢黜主教的權力,因為權力並非由團體賦予的,而是來自宗徒。他寫道:「基督帶着天主的訊息而生,宗徒則帶着基督的訊息而活。」主教的權力,是透過聖事來傳遞的,而不是通過普通大眾的選擇。
(三)教條:羅馬主教、伯多祿的宗座地位。這封書信並沒有明確宣布伯多祿在宗徒中所佔的卓越地位,也沒有指明伯多祿繼承人,在宗座職份中擁有高於所有主教的地位。但這封信的存在,表明了羅馬主教在主教團中的權威。克萊孟當時是向另一個教區致函的,但他的說話當中,卻顯示了所享有的權威。「羅馬教會對格林多的教會說話,就如上司對下屬說話一樣。」(Quasten, I, p 46)
(四)禮儀與平信徒。教宗本篤十六世指出,「在這封第一世紀的初期教會書信中,希臘文『laikos』(『laos』,即『天主子民的一員』)首先出現在基督宗教的文獻中」(週三公開接見活動,2007年3月7日)教宗克萊孟提到,司鐸與平信徒在禮儀中的不同角色。「信友必須遵守為教友制定的規則」。因此,在公元第一世紀,某些職務顯然只限於司鐸,而其他的職務則屬於教友。
(五)為政府當局祈禱。在這封書信的結尾中,有一段優美的禱文。我們在此抄錄一些經文,特別是當局的經文。它教導我們基督徒應如何看待政治和國家。
「主啊,祢透過祢卓越、無法形容的王權,賦予了他們王權的力量,使我們承認祢賦予他們光榮與榮耀,可以向他們鞠躬致敬,而絲毫不違背祢的意願。
「主啊,求祢賜給他們健康、和平、和諧和堅定,使他們能夠毫無阻礙地行使祢賦予他們的最高領導權。因為是祢,萬世之主,將光榮、尊威和掌管世間萬物的權柄賜予人們。主啊,請指引他們的謀略,使之符合祢所喜悅的聖意,使他們能夠虔誠地以和平與溫和的方式,行使祢賦予他們的權力,從而體驗到祢的恩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