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梁展熙 丙年復活期第四主日 如果大家在今天感恩祭中留心細聽主祭禱文的話,今天的禮儀主題就開宗明義的在〈集禱經〉中出現【拙譯】:「全能而永恆的天主,〔求祢〕領我們往那天上喜樂之家,好教那卑微的羊群,也可到達牠們那強有力的牧者早已前往的地方去!」(拉:Omnipotens sempiterne Deus, deduc nos ad societatem caelestium gaudiorum, ut eo perveniat humilitas gregis, quo processit fortitudo pastoris.)。 在第二篇讀經(《默示錄》)中,我們再一次讀到羔羊的描寫(參上週):這羔羊引領着羊群。只是,在這週的讀經中,這羔羊的圖像也多了一重寓意:『牧人』。把「羔羊」和「牧人」這兩個不能重疊的描寫同時應用到基督一人身上,並不是《默》作者的思路錯亂,而是「默啟文學」體裁的風格使然。如我們在上週已看過的,作者使用羔羊的描寫在基督身上,強調出祂願意站在羊群的一邊,成為牠們的一份子(the Lamb’s solidarity with the flock),並正正出於這原因,無辜的祂卻竟願意揹起牠們的罪罰,讓自己成了贖罪的祭品、逾越的犧牲。然而,今天我們看到,同樣的情況,但事效的方向卻相反。在這大群義人的神視中,是(義)人——因着他們在迫害中的堅定——(願意)站在羔羊的一邊([righteous] human beings’ solidarity with Christ),成了潔白無瑕的,如同基督一樣。他們在迫害中所流的血,洗淨了他們,使他們好像基督一樣的無垢。至於羔羊,猶如一個會牧放餵養羊群的牧人,領他們到水源。這撫慰之源,就是那會拭去每個(受苦的)人眼中淚水的天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