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Wenceslao Vial神父 (司鐸、醫生、教授) (1)
Rocio Lancho Garcia
Zenit
我要為自己這模樣負責嗎?抑鬱症可以擺脫嗎?怎去克服焦慮?有方法征服毒癮和上網這心癮嗎?怎去幫助家中有患心理病的成員?什麼時候才需要醫生、心理學家或司鐸?性愛已是陳腔濫調?一種遊戲?還是不可觸犯的禁忌?
當Wenceslao Vial 神父接受ZENIT專訪時,他便畧數一些在他新書 “Psychology and Christian life: Care of mental and spiritual health” 裏會探討的其中幾個問題。(Wenceslao Vial 神父是羅馬宗座聖十字架大學的心理學及靈修生活教授,亦是一名醫生。)以下是他對問題稍作深入的解釋。
健康、疾病和靈修生活怎能拉上關係?
其實健康、疾病和靈修生活都有很密切的關係,它們能在人的生理、 心理和精神方面捆綁一起。心理和生理的疾病能影響人的精神和心靈,但也不能一概而論,因為不少患病者,也能與朋友和天主建立一個好關係,充滿着平安。
要理解這點,我們可以從聖道茂身上找到答案,他把心靈比喻音樂家、身體比喻他用的樂器。那音樂家(即人的心靈),縱使沒病,但樂器壞了或走了調,也不能奏出樂章。然而,也有不少情況是心靈成功克服了樂器的限制,順利地奏出美妙樂章。不過,倘若患的是重病,心靈或精神便難以發揮其功能,例如癡呆症或一些已把智能或意志嚴重損壞的疾病。但如果之前的精神生活是過得很充裕,往後的日子也會繼續結出果子,雖這些果子未必再有顯著的外型。與日俱增和越發接近天主的不僅是患病的,就連身邊用愛去照顧病人的人也會一樣。
還有一種心靈上的疾病:便是放棄尋找存在的意義、或從開始便拒絕接受、或已不再去想我們為甚麼生存在這個有規律的宇宙裏、或武斷地摒棄天主、或相信自足。這通通都是罪的根,會直接影響個人的福祉。我們應當好好注意自己身心,這樣子才能更悠久、更完美地侍奉天主。
在多大程度上我們會受制於自己的性格?
你的性格就是現在的你,因不同的經驗而形成,就如教育、家庭、學校、生活的環境、及正面的或負面的因素。 Character(性格)這字,源自希臘時期硬幣的形狀,在切口有一永久深痕,正如我們的性格;可是我們並非死物如金屬。
人的精神力量和恩寵的效應是可以把我們調整的,不然,基督信徒又怎能愈來愈肖基督?這工程是需要時間:是每時每刻…因為個性會不斷改變,直至生命終結。若要更改這個我,那便必須考慮到其他因素如遺傳得來的性情或傾向。可不能用藉口:「我父母也是這模樣…」或「這都是我的本能…」等等。人類是可以把本能和傾向轉化,因他們清楚要朝向的目標,配合自己的智慧和意志。在這改進的挑戰中, 我們並不孤單;有不少古人的例子和忠告伴着我們;而且天主會在不知不覺間顯大能,只要我們給祂機會。
(作者就借中國一諺語去形容一個好性格如何成長:「一年之計,莫如樹穀;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
抑鬱、焦慮和應激(即壓力)已被視乎現今最重要的問題,有可能通過靈修生活去克服這些嗎?
有超過15%的人口已患有某形式的抑鬱症,25%曾患過焦慮相關失調。而通常抑鬱和焦慮的病根是應激。這名稱來自工程科,堅硬如鐵,長期受壓的話,最終也會斷裂;人也如是,壓力會影響身體、令他疲勞。
科學研究已証明靈修能幫助針對和預防很多心理問題。健康的靈修是可以消除一些能產生焦慮和抑鬱的因素,但可別忘記,引發精神病是有多種原因的,其中有些更是身不由己的。這都合乎邏輯,因為生命與天主的關係是會帶來存在的意義、穩定、和平與安寧;尤其我們這位天主是不會隨意玩弄人的命運。個中修和聖事便是最有力的『武器』:清楚知道自己已被原諒和能饒恕是有莫大的醫療作用,是超越人所能理解的。
倘若病徵真的出現,靈修生活便能發揮支持的功效,盡量減低痛苦,帶你去找答案;而抑鬱症和焦慮症更須尋求醫療幫助。
(待續)
翻譯:號角報,英文版原文請參閱今期英文第七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