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活出信仰 Faith and Life

中年為機 (4) 列車即將開出

文:Nicolau

艾力遜(Erik HomburgerErikson)是另一名舉足輕重的心理學家。他的想法,對專注工作於成人性格發展領域的學者提供了重要的啟發。甚至乎後來有多項享有名氣、對中年人發展的研究,都是基於他的理論進行的。而看過一些親子教養書籍的父母,很可能已接觸過艾力遜的學說,例如:剛出生的嬰兒,信不信任母親(或主要照顧的人士)及這個陌生的世界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在照顧上需要持續而溫暖,嬰兒才能信任母親,並相信這個世界是友善及安全的,從而好好完成這個人生第一階段的任務,這個就是艾力遜廣為人知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

事實上,這理論將人的一生由嬰幼兒期到老年期分成八個心理社會發展階段,只是大部份人的關注點較多落在成人早期階段之前,容易錯過了對中年及老年階段的論述。艾力遜認為每個階段有其相應的發展任務與危機,任務達成可帶來美德,否則會產生發展危機,而且還會影響往後階段的發展任務。跟容格向內轉變之觀點相反,艾力遜提出了一個中年人向外的轉變。他認為40歲左右,是人們度過人生中第七個危機,即「傳承創新」對「停滯」(Generativity vs Stagnation)之時期。任務達成的人能夠指引下一代人的成長,同時亦關注沒有血緣的下一代的福祉。人在知覺到生命的有限下,藉着「傳承創新」參與生命的連續性。若中年人以教學、發明、寫作、藝術等為人類福祉而貢獻,都可算是任務達成而從中發展出「關懷」的美德。

在中年時期,如果沒有達成「傳承創新」這個任務,就會落入「停滯」的狀態。人慢慢變得只是關心自己的感覺、利益或處境等,別人於我無關,愛及關懷如此停滯了。由這點可以慢慢滋生出各式各樣負向的人我及自我關係。如果一個人未能趕上這輛中年轉化的列車而滯留在危機的狀態之中,也難以將生命力帶到自己下一個人生階段。

祈禱:

人類惟有衷誠地捨己為人,始能達到圓滿。(《論教會在現代世界牧職憲章》24)

天主要求所有的人組成一個家庭,愛你的近人如你自己是人類社會性的使命。而「傳承創新」中對別人關懷的精神,可以引領我們捨棄生命焦點中的「己」,移向人類大家庭,心理發展更趨向圓滿。可是要捨這個「己」,包含着過去建立的自我,它是一切往外發展的成果而撐起今天的我。我們都不會太願意冒險放手,因為害怕從此失去,但世事又何曾是絕對?當年假若不是升職無望,你不會勇闖人生更大的天地;不是過去的困境,你不會養成今天堅強的性格;不是任性難搞的她當天狠狠的跟你分手,你不會有現在幸福的家庭。那怕是主動或被動,生命的際遇都是弔詭的。你能回望過去一兩次自己得失之間的經驗嗎?

主耶穌,請陪伴我們在人生旅途中繼續前行及成長,教導我們用新的眼光看待安定、快樂、幸福……、如何捨己為人及將愛與生命延續,亞孟。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