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蒂岡新聞網)教宗方濟各週三(30日)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信友們在場參加。在以聖保祿《迦拉達書》為主題的新一輪要理講授中,教宗論述了這位使徒的聖召,他從「迫害基督徒的人」成為福音的宣講者。教宗說,天主編織我們的歷史,如果我們懷着信賴接納「祂的救恩計劃」,祂的恩寵就能「轉變我們的生命,讓我們看到新道路」。
教宗强調,保祿宗徒寫這書信的目的是在「重申福音的新意」 。藉着他的宣講而建立的迦拉達教會當時在内部起了爭論,有人也對他的宣講產生懷疑(參迦1:1-16)。保祿的説理並不基於「他的誹謗者使用的論據」,而是「飛得高」,如此「也為我們指出在團體内部出現衝突時理應持有的態度」。
教宗解釋道,保祿在末尾才提到「爭執的核心」是關於行割損禮,「猶太教最重要的傳統」。保祿作出 「更深入」的選擇,因為這關係到「福音的真理和基督徒的自由」。他「不停留在問題的表面,不像我們經常所做的那樣,試圖立即找到解決途徑,幻想使各方達成妥協。福音卻不是這樣運作的,保祿宗徒選擇走更需要花費努力的道路」。
事實上,保祿在信中表明他所尋求的不是人的贊同,而是天主的贊同,因為「如果我還求人的歡心,我就不是基督的僕役」(同上,10節)。正因為如此,他提醒迦拉達人「做真正的使徒不是憑着自己的功勞,而是蒙天主的召叫」。他敘述「自己蒙召和皈依的經歷」是與復活的主在他去大馬士革途中的顯現息息相關。
保祿談到,他此前「强烈迫害過天主的教會,竭力想把她消滅;我在猶太教中比我本族許多同年的人更為激進,對我祖先的傳授更富熱忱」(同上,13-14)。教宗說,他一方面强調自己是凶猛的迫害者,另一方面則凸顯了「天主對他的仁慈,讓他得以徹底轉變,以致衆人皆知」。即使未親自見過他的人也知道,他過去是個迫害者,「如今則宣講曾經想摧毀的信仰」。
教宗表示,「保祿是個自由的人,他自由地宣講福音,也自由地坦承自己的罪。『我曾是這樣的』,換言之,真理使内心獲得自由,這是天主的自由」。重溫這段歷史,「保祿充滿驚奇和感激」,好似「要告訴迦拉達人,除了成為宗徒外,他會成為一切」。
的確,保祿從孩童起就被教育成「無可指摘的遵守梅瑟法律的人」,以後又打擊基督的門徒。但萬萬沒有想到,「天主以恩寵向他啓示了死而復活的聖子,讓他在外邦人中成為祂的宣講者」。教宗感嘆道,「上主的道路難以預測!我們每天都在親身經歷着,若我們回想上主召叫我們的時刻,便尤其如此」。
教宗指出,「我們絕不可忘記天主進入我們生命的時間和方式:要將那與恩寵的相遇牢記在心思意念中,那是天主改變我們生活的相遇」。在上主偉大的作為面前,我們多少次在詢問自己:「天主怎能用一個罪人、一個脆弱和軟弱的人來實現祂的旨意呢?」這絕非出於偶然,「因為一切都在天主的計劃中」。
教宗最後總結道:「天主編織我們的歷史,如果我們懷着信賴回應祂的救恩計劃,我們就會有所發現。召叫總是帶來一項我們要履行的使命;因此我們應邀認真地做好準備,曉得是天主在邀請我們並以祂的恩寵來扶助。我們要讓這個意識來引領自己:恩寵轉變人的生命,使這生命堪當為福音服務。」
原文連結:梵蒂岡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