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羅芷芬
三伯父於3月9日傍晚辭世,享年逾百歲。要與一位自小看顧着自己成長的長輩永別,內心充滿着失落與哀傷。告別儀式在莊嚴的守靈彌撒和安息彌撒中進行,答唱詠的重句重覆地在我耳邊嚮起:「我喜歡,因為有人向我說:我們要進入上主的聖殿。」(詠122:1)主禮神父說:「這是感恩祭,我們感恩羅燦坤老師用了一生時間建樹教育界。他完成了在世的使命,喜悅地進入上主的聖殿。」我的目光不期然停留在主禮神父背後那幅色彩繽紛的耶穌復活壁畫上,我看到復活力量發出的光覆蓋並超越死亡,有力地啟示我死亡並不是終結,而是永恆生命的開始。三伯父走完了他豐盛的人生路,回歸父懷,與天父同享祂的盛宴。
踏入聖週,我也被邀請參與基督的苦難、死亡和復活。在尋求這份明瞭的過程中,主曾賜予我一個深刻的體會。前年,一位朋友邀請我到大嶼山神樂院參與默觀式的拜苦路。當聽到「默觀」兩字時,覺察到內裏有份輕輕的呼喚:「去吧!去默觀那位苦難的耶穌!」那是聖週五的早上,我抵達神樂院碼頭,坐在岸邊等候大隊上山之際,開始反思聖週的一句祈禱文:「祈求哀傷,悔恨及惶亂,因為主為了我的罪已步入苦難。」行進中,我和主的關係默默地湧上心頭:我和祂相識於井旁,祂經常靜靜地坐在我的身旁,輕鬆地、細緻地聆聽我的故事。為我來說,祂是一個大能者,可呼風喚雨,平息風浪,好像甚麽也難不倒祂,是那麼的自由、包容、溫柔。但受難日的祂可不同,祂被判死刑,背上十字架,無力地行上苦路。是一個被人鄙視、被人棄絕的人物,然而祂的愛,那唯一內心的力量,卻完整地保留着,還多了一份徹底的接納、棄絕的堅忍、忘我的豁達。
「因他受了創傷,我們便得了痊癒。」(依53:4)聽到帶領者誦讀此句話,我似有點觸動。我緩緩地向前行,陪伴着這位受難的好朋友,內心非常憂悶,一呼一吸也變得非常沉重。到了第十二處苦路,就是耶穌高懸於十字架上之處,也是神樂院外來守靜者住宿的地方。我看到小朋友坐在地上野餐、團體的兄弟姊妹分享、默觀小組成員在祈禱。我看到香港人、法國人、美國人、菲律賓人、印尼人也前來朝拜祂……祂的聖死凝聚了不同的生命在聚集!
十二處的苦路掛着的是一個斷了氣的耶穌,但祂的身體已擴展成一個生命體,承載着許許多多渴求生命、尋求療愈整合的人的一個身體。「復活主就是那被釘者,不是另一位。在祂光榮的肉體上帶着不可泯滅的傷痕:創傷變成希望的縫隙。讓我們把目光轉向祂,讓祂醫治受苦人類的創傷。」(教宗方濟各《2020年復活節文告》)是愛的力量呼喚着他們,是復活的希望引領了他們。
還記得那一刻,天上正灑下毛毛細雨,我的目光隨着懸掛十字架的大樹向上望,看到天空中自由自在的鹰兄弟正在翱翔,我的心靈也伴隨着這漫遊天際的受造物在穹蒼中飄盪浮沉,感受到一份釋懷、放空、意想不到的美。「基督——我的希望,已經復活!」(復活節的繼抒詠)
基督徒信仰的核心是基督,而基督的中心點是祂的死亡及復活,並給我們派遣了聖神。主,請讓我充滿聖神的力量,有勇氣死於自我,讓祢的愛在我身上復活,讓我能帶着祢的影子去接待在生命裡相遇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