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羅芷芬
將臨期前一周的下午,天朗氣清。拍攝隊伍來到靜修院,為即將舉行的開放日進行採訪。攝隊久未踏足,帶着莫大的好奇詢問:「哪些地方會於開放日當天開放給避靜者?」看似一個普通有關空間使用的問題,但主好像透過這提問進一步引領我思索開放日的意義。
將臨期是聖誕節前的準備期,拉丁文的原意是「來臨」,為慶祝基督第一次降臨,並準備迎接祂的第二次光榮再來。開放日安排於將臨期,就在於開放自己心靈和空間,透過寧靜舒適的祈禱環境,迎接救主的來臨。
正因光的吸引,我們選了較寬闊的地方——聖母廣場進行拍攝,那裡竪立了聖母和三位牧童一起祈禱的聖像。
鏡頭調校好後,拍攝人員著我站在樹蔭下介紹開放日的意義和內容。聽到後,內心浮起微微緊張,擔心面對鏡頭時未能順暢自然,要重覆拍攝。漸覺力不從心的一刻,我望向後方,眼睛轉向背後温柔善良的聖母。即使知道未婚懷孕帶給她巨大壓力,她仍順應天主的旨意,以最大的信德答應天主做耶穌基督的母親。
「母親,妳真的非常勇敢,但我不是。」我祈禱着。那三位向聖母祈禱的牧童彷彿鼓勵我向聖母表達我的擔心,耳邊響起了她輕柔的細語:「女兒,不用害怕,我的兒子會同妳在一起。」
拍攝終於要開始!問題一個接一個,回應時,內心湧進了一股力量,好像躺在馬槽中的嬰兒以祂的純真和依賴靜靜地、温柔地、無言地陪伴我,鼓勵我勇敢地表達主題的涵義。我一邊回應,一邊驚訝在分享訊息同時,自己對揀選的聖經句子和內容之間發現更多新的意念。聖母的安慰是多麼的真實!我的心再次回復安穩和信心。
採訪完畢後,回家途中默觀着籌備開放日的每個鏡頭,聖母除了臨在採訪中,她亦在我尋找聖經主題時給予微妙的提示。記得一個月前的早上,我突然有份內心感動,好奇想了解聖母誕下兒子的心情,便翻開新約尋找有關的敍述。那時,讀到路加福音第2章16節:「他們急忙去了,找到了瑪利亞和若瑟,並那躺在馬槽中的嬰兒」,心中充滿了喜悅和動力,透過牧羊人尋找聖嬰,聖母也邀請所有前來馬槽的人進入一趟靈修旅程。
教宗在11月18日的線上要理講授指出,瑪利亞有時似乎「消失不見,但在關鍵時刻再次出現」。天主的聲音引領她的步伐,哪裡有需要,就有她的臨在。教宗繼續表示瑪利亞以她「雖渺小卻無限浩瀚」的「我在這裡」使整個受造界因這喜悅而跳動,為救恩史上許多其它的「我在這裡」,以及許多以信賴之情順從上主旨意的人成了先軀。
是的,慈愛的母親,籌辦開放日的點點滴滴中,我全然感受到妳的臨在,尤其在心靈匱乏時,妳以女性的細緻感官表達無言的關懷。願妳教導我們像妳一樣以開放、堅定及服從的心在將臨期迎接聖子在每人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