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澳門紐曼樞機藝文館(下稱藝文館)今天(12月4日)隆重開幕。在過去數個月中,藝文館舉辦多項藝術與文化的活動,吸引不少教內外人士參與。本報有幸訪問藝文館主任黃啟堯小姐,講解藝文館的由來及發展。
在過去數個月裡,澳門社區發現了一個新舉辦活動的地方——紐曼樞機藝文館,您能介紹一下藝文館是甚麼嗎?為何教區會特地設立一個藝術文化的地方呢?
紐曼樞機藝文館是天主教澳門教區轄下組織——澳門教區演藝文協會的一個項目,旨在透過各類型演藝及文化活動,讓澳門社會各界人士參與。我們的對象不只是教友,而是整個澳門社區的人,並希望透過我們這個充滿文化氣息的地方,成為澳門人文化交流、創作空間的平台與空間。同時,藉着不同活動帶出社區與人之間互信互助、友愛、互相尊重的友好關係,期望在澳門社區內提供一個無分種族與文化的環境。
對於本澳教區的福傳,我們不只掛在嘴邊,除了現今利用大氣電波、數碼化科技的協助外,最重要的還是要接近人群,讓他們去認識我們,同時也讓我們去了解他們。而最直接又貼地的方法,就是有一個令人有感有共鳴的地方。故此,李斌生主教便在這樣的意念下,將藝文館構思出來。
但為何是藝術與文化的活動呢?
與人共賞、與人分享,又最容易被接受的方法就是用藝術、文化去創造和分享資源,這亦是教會在社會公益層面上的責任。再深層次去剖析,這也是我們天主教會的責任。參照梵蒂岡第二次大公會議《禮儀》憲章第七章第127點中,提及「主教們應該親身或者在於精通愛好藝術的司鐸,照顧藝術家,使能浸潤到聖藝及禮儀的精神中。另外,祈盼在認為適宜的地區,成立聖藝學校或學院,以培育藝術家。」
育人的目的:教會過去常是藝術的愛好者,並曾經要求藝術崇高的服務,而現在我們教區也希望不斷造就多元文化的藝術人才。
藝術的本身就是要以人的智慧,對天主的無限完美作某種程度的表達,即:以自己的作品、以私人的虔敬,去讚美造物主天主,當中便越能增加對天主的讚美和榮耀。所以,有了藝文館這個地方,就能吸引更多的人走進來;這亦是紐曼樞機藝文館真正的初心與目的。
時代變遷,澳門富足起來除了物質生活我們已懂得追求藝術文化素質的提升,藝文館亦是以此為己任,就用這個地方去實踐出來。就如我們本館今次開幕暨藝術聯展中蔡傳興老師的第一張字畫所寫般「真理信仰共相融,實踐心與心對談」。

很多澳門人都知道,現時藝文館的位置就是從前的「金源樓」,是不少澳門人的回憶。為何現在可以成為藝文館呢?可以跟我們說一說當中的過程或故事嗎?
是的,有些澳門人都會知道「金源樓」的歷史;即使有些人不知道,往東望洋途中路過時,總會被這座大宅吸引。這裡早於1926年建成,其後獲當時的澳門教區取得業權。到了四十年代初期,粵華中學因擴充收生,獲教區借出,而時任鮑思高紀念中學兼粵華中學院長陳基慈神父,為紀念粵華中學一名優秀學生麥金源,便將物業命名為「金源樓」;最後再歸還教區。
到了今年,現任的李斌生主教為延續大樓以德育人的精神,便將大樓撥予澳門教區演藝文協會作會址,將「金源樓」改名為「澳門紐曼樞機藝文館」,以實踐「心與心對談」的理念,弘揚聖若望.亨利.紐曼(St John Henry Newman)服膺真理與良心的精神。

為何藝文館會以聖若望.亨利.紐曼樞機作為主保呢?他去年才被教會封為聖人,澳門人對他的認知亦不多,以他命名不會反而「趕客」嗎?「心與心對談」這個理念又是從何而來的呢?
雖然聖紐曼樞機去年才被教會冊封為聖人,但他的一生與教導,令人獲益良多。李主教亦很喜歡這位聖人,希望他的教導能影響澳門教友。而我則被他的牧徽「心與心對談」(Cor ad cor loquitur)的意義所吸引。猶記得秘書長劉偉傑神父去年在一個分享中,提到紐曼樞機服膺良心與真理的決心,並於大學中著重人與人之間個別的接觸、心與心的交往;這份真摰的對談,正正是現今世代福傳工作中最需要的。加上他也是當代聖人,他的教導更能應用到現今的社會中。很多澳門人對他未必認識,但正因為沒有這份認知,才能以當代聖人的思維與精神作福傳,更「貼地」向他們道出信仰善,亦透過藝術展現信仰的美。
為了讓更多人認識這位當代聖人,並讓人更了解藝文館如何體現及實踐聖紐曼樞機所提倡的「心與心對談」,我們很榮幸邀請劉偉傑神父在本主日下午二時半為我們作分享。他的博士論文深入研究這位新聖人,相信出席者(不論是教友與否)都能獲益良多。
你們於今天(12 月4日)下午正式揭幕,而開幕後其中一個活動是「心與心對談」畫展。記得您之前也策劃教區內數個畫展,今次的畫展與以往的有何不同呢?
有很大的不同。以往不論是德詩雅修女的「默觀行」畫展,抑或是董蘭之女士的「黃金聖像畫」畫展,都是從信仰的角度出發。但今次的主題——「心與心對談」——迎合了藝文館主保聖人的格言,強調生命之間真誠而深入的溝通,人與人、人與世界萬物,甚至動植物之間,也能有彼此的對談方式。今次的畫展所涵蓋的更廣,對象亦不一定是教友,即使是非教友,也能反思「心」與另一個「心」的對談,期望觀者試着感受創作者的思維,敞開心扉。
此外,今次藝術聯展所邀請的23位藝術家,全部來自澳門,可謂全本土「心與心」的創作;同時,這些藝術家當中亦有不同的文化與宗教背景,亦是我剛提及藝文館宗旨中渴望達致互相交流的第一步。提倡和諧交流,就是藝文館存在之目的。
為不少人來說,「金源樓」猶如一個謎。能透露多一點這建築物的背景嗎?
剛提到,這大宅於1926年建成,並採用迴廊設計,帶有英國維多利亞時代古堡的建築風格之餘,樓內裝潢設計如木製扶手、滿洲玻璃窗等,均具嶺南建築風格,整棟建築物充分體現當代中西文化交融的背景。此外,大樓前的木棉樹更是左鄰右里的標誌。木棉樹在傳統上有「君子」之意,與藝文館致力培育君子淑女的理念不謀而合呢!
我們十分幸運,能邀請到法國文化遺產建築師與藝術家呂澤強教授,為我們講解建築的含意,並會從「金源樓」的建築作為起點,惟現時講座經已額滿,期望呂教授能抽空再次舉辦同一主題的講座。

不少人都對這古老大宅感到好奇,亦有不少網友在社交媒體上問及能否內進拍攝。藝文館的開幕,是否也意味着一般人都能內進參觀呢?
是的,藝文館歡迎所有人、亦為所有人開放。但參觀者需要在我們辦公時間致電並申請拍攝許可,因為人手問題,現階段若週末沒有活動的話,藝文館是不會開放的。另外,開放的範圍只介乎室外及大樓的地下位置,二樓是藝文館行政辦公的地方。
你們還有甚麼活動呢?外界要如何才能參加你們的活動呢?我知道你們需要成為會員……
是的。主要是因為我們剛剛起步,很多細節及日後的發展仍處於摸索的階段,加上我們希望在人手能力範圍內,將「心與心對談」的精神更能實現出來,因此便有會員制——「知心薈友」——的概念。若有會員制的話,我們便能容易追查各會員及參加者的資料、有一個溝通的途徑,並能真正地作出交流之舉,而非普通的「come and go」。
現時,我們的會員主要對象為藝術工作者,因為我們開幕首年,希望先與藝術工作者作交流、與他們心與心交流,讓他們成為「種子藝術家」,並協助藝文館舉辦各種活動,例如作品展、讀書會、講座、工作坊等。
基本上一般人想參加我們舉辦的活動,只要報名便可,不一定要成為會員的;但期望參加者能攜同親友,將「心與心對談」的理念宣揚出去,實踐福傳的真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