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蒂岡新聞網訊)教宗方濟各週三(3日)主持公開接見活動,在解釋聖保祿宗徒在《迦拉達書》中所指的「隨聖神的引導行事」(參閱5:16,25)時,強調「相信耶穌意就味着跟隨祂,走在祂的道路上,如同首批門徒們所作的那樣。同時也意味着避免走相反的道路,即利己主義的道路」。
文:文祖賢神父 譯:吳志濠 兩個出發引致四種關係 我們已理解了聖子如何發自聖父,聖神如何由聖父和聖子所共發。我們或許會問:三個位格以甚麼方式使彼此之間不一樣呢? 要回答這條問題,我們要先回顧《速食神學》第42篇中關於神學中採用哲學詞彙,以幫助我們加深對信仰的理解。讓我們再次引用《天主教教理》第252點: 「教會採用(1)『實體』(有時也用『本質』或『本性』)一詞,來指明在一體中的天主本質;(2)用『位格』或『自立體』一詞,來指明父、子、聖神彼此間的實際區別;(3)用『關係』一詞,來指明三位的區別在於彼此間的關係」(《天主教教理》第252點)。
(梵蒂岡新聞網訊)教宗方濟各上主日(6日)在梵蒂岡宗座大樓書房窗口主持三鐘經祈禱活動。他在念經前的講話中省思了耶穌在曠野40天及其受魔鬼的誘惑(路4:1-13)。教宗解釋,曠野「象徵與邪惡的誘惑抗爭,學會選擇真正的自由」。正是通過這場「精神博鬥」,耶穌果斷地表明默西亞會是怎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