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座開放羅馬聖堂 供露宿者禦寒過夜 (梵蒂岡電台訊)羅馬聖艾智德團體為應對這幾天的寒流,本月7日起開放位於台伯河畔的聖加理多堂,供露宿街頭者禦寒過夜,直至當局解除低溫警報為止。聖加理多堂的聖堂及其附屬空間均處於聖座域外管轄區。 教宗救濟所在一份公告中表示,聖加理多堂是個古老的敬禮場所,環繞加理多一世教宗於公元222年殉道的水井而建。現有的建築物興建於17世紀,與台伯河畔的聖母堂毗鄰,委託於聖艾智德團體管理,用以敬禮活動和講授要理,特別為長者和殘疾人士服務。 聖加理多堂的聖堂及其附屬空間此刻設置了暖爐、折疊床、棉被和衛生設施。他們每天傍晚7點先在附近的聖艾智德團體食堂用膳,然後在晚上8點至10點之間進入聖加理多堂,隔天早上8點左右離開聖堂。在聖堂開放的所有時間,聖艾智德團體的義工都輪班職守,夜間也不例外。
(本報訊)為讓學生在「德、智、體、群、美」五育方面得到均衡發展,聖若瑟教區中學第五校於12月13、14日一連兩天,假奧林匹克運動場舉行第廿二屆校運會。本屆校運會的比賽項目共62項,參賽學生達1800多人次。
聖言啟航(乙年常年期第十八主日) 梁展熙 人在了解一個句子,甚或一段文字時,對其歷史背景認識(或注重)與否,得出的結論會截然不同。在我所觀看過的不少電視旅遊美食節目中,主持人在介紹何以中國美食幾乎冠絕全球時,多少都會提到中國有「民以食為天」的文化。身在外地求學的我,當然同意中國菜的美味,但「民以食為天」中的「食」,非指美食,而只是三餐溫飽的糧食而已【註一】。不過有時候,曲解與創意,又確實不過一線之差。 的確,在物質豐富的今天,人們對「食」的理解,莫講與古時的人,就算與我們祖父母輩也有很大分別。也許特別是因為那一代人經歷過戰亂,以及隨之而來的糧食嚴重不足,他們對食的講究,不過就是『溫飽』。然而,今天的年青一代,只要味道不好,即使餓著肚子,他們也未必賞面。即使肚餓難堂,他們可花費現金多的是,口味不合的,他們大可自家找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