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柴浩東神父耶穌聖心司鐸會 乙年常年期第廿五主日 上主日我們看到伯多祿稱耶穌為天主子,表示他知道耶穌的身份,但他沒有明白當中意味着甚麼。因此,耶穌繼而斥責他為撒旦,又解釋自己將受苦、被殺,然後在第三天復活(參閱谷8:31)。今天的福音則讓我們看到,耶穌如何的堅持去教導門徒。祂知道,之前所說的,門徒並不明暸,因為他們並沒有問事情會如何地發現,反而更關心在天國中誰最大。
(梵蒂岡新聞網訊)在教宗方濟各的敦促下,普世教會的使命持續拓展視野,關懷生活上的邊緣人。許多出於種種原因被迫逃離家園的人,數個月、數年,甚至是數十年來生活貧困,苦不堪言,全家人一無所有,連基本權利和尊嚴都遭到剝奪。為此,聖座促進人類整體發展部移民與難民事務處發表《關於國內流離失所者的牧靈指南》,並於本月5日舉行介紹會。這份文件在接納、保護、促進與融合方面提供建議與指南,包括詳細行動及協力合作。
文:文祖賢 jmom.honlam.org 譯:吳志濠 上星期我們談論了兩個內在的原因:質料因和形式因,說明它們如何在現實生活中運用。其實它們在倫理學範疇的應用更為廣泛,但我們往後才加以說明。 今天我們會討論外在的原因。外在的原因分為兩種:動力因和目的因。 甚麼是動力因?動力因即事物的構成動力。當我們問及「是誰做的?」時候,我們就是在尋找動力因。 那目的因呢?解釋運動朝向目標的理由即目的因。它用來回答「有甚麼目的」這問題。我將四個原因放在一起,看看它們所回答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