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本地 Local

【專訪麥侍文執事】《夫至大》宗座牧函指出:教會永遠存在這世界,但不屬於這世界

文:Marco Carvalho

譯:何紹玲

一百年前,教會對世界的態度從此改變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做成的後果,不僅令歐洲重劃版圖,也一併抹去了伯多祿屬世的[國家教會]概念,喚醒教會傳教的真正意義。

教宗本篤十五世於1919年頒佈的《夫至大》(Maximum Illud)宗座牧函,導致教會走上解放的道路,他命令歐洲傳教士擺脫任何形式的民族主義和自命歐陸優勝于其他當時被視為次級人民那種優越感。神職人員被告知應重視和推廣本地語言,並培訓聖召本土化,為他們做好準備,使他們成為日後當地人民的精神領導者。一百年過去了,麥侍文執事認為值得慶祝的是《夫至大》指令仍是福傳的秘笈。這聖若瑟大學宗教研究學院院長,也是這宗座牧函一系列講座的導師,解釋雖然教會在傳播福音方面的效率並不完全令人感到鼓舞,但這宗座牧函仍然是切題的。

說到你的講座專題,我們為什麼要關注《夫至大》宗座牧函呢?

雖然寫於一百年前,但我們也該關注《夫至大》,因為,首先,為了紀念一百周年,聖父已指令今年的十月為傳教月,更要求我們安排一些活動,而這一系列專題講座便是其中之一。當教宗要求我們去關心某些事時,他已明確告訴了我們這事項是如何地值得關注。

 

是什麼令《夫至大》頒佈一百年後,還叫我們要銘記於心,更要紀念和慶祝它的一百週年呢?

教宗本篤十五世於一百年前頒佈的《夫至大》宗座牧函,扭轉了教會在傳教上的態度。令人悲痛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帶來的餘波,歐洲湧現殖民列強造成的危機和世界普遍彌漫着一片帝國統治的緊張氣氛。這位有遠見的教宗,很明確地試圖把教會的福傳工作與那些自以為可以收窄國家威信和權力的人分開。他在《夫至大》第18段中,堅定而清晰地指岀:「請謹記:你們的責任並不是延伸人類的領域而是延伸基督的領域;也要謹記:你們的目標是成為天上父家的公民,並非塵世這個家。」

 

《夫至大》是如何幫助改變教會與世界共融的方式的?

在頒佈《夫至大》的500年前,教會與歐洲各國的政治糾紛往往已決定了當時傳教工作的性質,而並不總是有利於傳教士或惠及被派往的地方。十九世紀的世界大戰,剛結束時帶來政治變化、財政疲憊和人口速變等問題,令歐洲列強失去其道德信譽。教會知道,是時候對世界採取一個新的立場了:教會永遠存在這世界,但不屬於這世界……正如若望福音17:14-15 節記載:「我已將你的話授給了他們,世界卻憎恨他們,因為他們不屬於世界,就如我不屬於世界一樣。」

 

這宗座牧函又如何改變了教會的傳教工作呢?

要改變教會做事的方式就像[把一艘大船掉頭]:是需要時間的。《夫至大》的情況便是……伯多祿那船舶的舵手正準備這樣做。該文件非常清楚地闡述了教宗本篤十五世希望教會採取的方針並列岀一些需注意的導航標記。他呼籲應將傳教工作和國家利益分開,實行傳教本土化,因為只有本土民族最清楚自己民族在語言、文化、社會上的需求,及政治方面的敏感性;有利把福音帶給當地每個人。教宗本篤十五世對女神職人員的關注,大大推動了世界各地女傳教士的工作。

 

《夫至大》在一百年前被接受嗎?

《號角報》的讀者如想知道這問題的部份答案,他們必須親自來聽講座,聽聽所有有關這方面的內容……但整體而言,這宗座牧函得來的評價好壞參半。在某些地方,培訓本土人士為傳教士的想法遭到全面抗拒,有些半心半意地去做或充其量勉強接受。其他地方,如澳門,這訊息在聖若瑟修院早已備受期待。還有些修會和宗教團體——包括澳門也有的耶穌聖心金邦尼傳教會和聖言會–已開始鼓勵本土聖召,但可能是下一代的事、或再來多一次世界大戰,這個想法剛開始全球流行……本土聖召成功超過來自歐洲和北美的。

 

《夫至大》如何期待《梵二》的訊息?

《梵二》在許多方面,對宣傳福音或傳教事業都沒特別強調,但當然,在《教會》教義憲章(Lumen Gentium)和《論教會在現代世界牧職憲章》(Gaudium et Spes)中都有提到的。但可别忘記,當我們在閱讀這份載於1965 文件時,裏面提到的[今天的世界]和現今這全球化、數位化、充斥着社交媒體的2019,肯定是兩碼事;而[會議]也有關於傳教活動的法令,已從首兩個拉丁字Ad Gentes[致萬民]表明出來。然而,《夫至大》給出的指引已具有如此長期的價值,故議會的司鐸們只需重複其規定。大公會議後,教會都會為了找出大公會議的理論,結果總會帶來一些動盪。也有跡象顯示從歐洲和北美的傳教士開始減少送去以前被派往的地方。這或許是長期爭議[傳教本土化]的先兆,更顯出天主在耶穌基督拯救工作上的獨特性。

 

一百年過去了,還有意義嗎?《夫至大》的信息是否與當時仍然一樣呢?

我絕對肯定,意義仍然沒變。不僅只是因為它強調需要本土的傳教士,更要他們有上佳的形態和裝備,好去傳播天主的福音。《夫至大》已想到:教會的傳教活動主旨不僅是改變個人,而是全人民。教宗本篤十五世和同樣被任命為承繼者的本篤十六世都認為如要通過福音去吸引、甚至改變社會,宗教和文化在某程度上都是一樣的……《夫至大》的訊息便是要注意其神學深度與當時的意義,教宗方濟各在最近訪問摩洛哥時再次重申了這一訊息。能發揮作用嗎?正如我在第一個講座中指出——以一般統計而言,顯示數據並不太理想。當教宗本篤十五世頒佈《夫至大》時,世界有17.8% 的人口是天主教徒;但最後一次(2015)的數據卻是17.1%–這表明教會的傳教活動並沒有跟上世界人口的增長。如以地區而言,情況既有好亦有壞:例如非洲有急速的增長、部份亞洲地區有顯著的增長、美洲是大幅度坡滑,至於歐洲更是瀕於垮塌……尤其是在冷淡教友方面的數字。中國和印度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不受傳教士活動影響,理由很多,而這兩地在過去一百年的政治動盪更是理由之一。《夫至大》呼籲在訊息仍然相關的地方,已受洗的天主教徒,應參與教會的傳教活動,特別是在聖潔方面,我覺得這更是對梵二在教導如何聖潔作出的呼應,是教宗方濟各夢想的[傳教士使徒]的教會——一個[前進]的教會。有些教會認為福音是很難滲透人民的,教宗本篤十五世的本土化傳教士訊息正是他們需要的;見證着耶穌基督的啟示……是團結、優良、真理和美善的啟示,這啟示帶給我們成功的最佳前景,這前景是靈魂的得救,整個人民皈依基督,而非沉迷於物質或財富。

 

這系列講座在神學上是重要的,對象是誰?

聖若瑟大學的宗教研究學院,甚至整個大學,也知道隨時需要服務澳門。雖然我們是一所國際大學,但我們是澳門社區的一部分,也是天主教澳門教區不可或缺的一部份。在接任宗教研究學院院長一職時,李斌生主教曾問我如何協助他在知識上培育特別行政區的天主教徒。這系列講座便是這項目的開始。講座指向澳門任何對教會使命感興趣的人:不論在這裡或世界任何地方。這是一個有意識的努力……去組織、去告知。雖然講座基本用英語,但通過中文講義、講座大綱和文字本,我和學院一起共事的人,都會竭盡全力去接觸天主教社區華語的教會會眾,畢竟他們是澳門教會的絕大多數。

 

你認為《夫至大》帶給我們什麼最相關的訊息?

福音帶給我們救恩的訊息是普遍的、也是本地的。它不僅有能力和雄心去改變個人,更有能力去改變整個民族及其文化;而最適合這工作的,便是熟悉和屬於這些地方、文化、社會的人了。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