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文森神父 耶穌會士 若望福音 8:1~11 這禮拜是四旬期的最後一週了。下星期,我們就要慶祝聖枝主日進入聖週了。今天的讀經處處顯示出上主的「健忘」,對於祂的子民永遠富於仁愛寬恕。不論以色列子民背棄天主多少次、不論他們多麼固執,拒絕接受天主的旨意,祂總是有辦法召叫他們回來。當我們看見耶穌時,也就是看見天主(雖然因為耶穌充滿人性,他並不像天主一樣完美,也無法超越天主)。當我們看見耶穌的行為時,他是藉由他的人性對我們行動和說話,同時也是天主親自對我們行動和說話。因此在今天的福音中,當我們看到耶穌對那位婦人的所作所為時,也就是看見天主的一舉一動了。
文:Nicolau 艾力遜(Erik HomburgerErikson)是另一名舉足輕重的心理學家。他的想法,對專注工作於成人性格發展領域的學者提供了重要的啟發。甚至乎後來有多項享有名氣、對中年人發展的研究,都是基於他的理論進行的。而看過一些親子教養書籍的父母,很可能已接觸過艾力遜的學說,例如:剛出生的嬰兒,信不信任母親(或主要照顧的人士)及這個陌生的世界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在照顧上需要持續而溫暖,嬰兒才能信任母親,並相信這個世界是友善及安全的,從而好好完成這個人生第一階段的任務,這個就是艾力遜廣為人知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
文:文祖賢神父譯:吳志濠 聖職人員有三個特徵。 (1)第一個特徵是,他們不是「老闆」,而是「耶穌的僕人」(參閱羅1:1)。他們被召叫的目的是服務,因此他們稱為「僕人」(來自拉丁文「ministrare」,意謂「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