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活出信仰 Faith and Life 號角舊文 陳繼容博士

米蘭主教聖安博--教會的教父和聖師 「對我們來說基督就是一切:Omnia Christus nobis est」

文:陳繼容

每年的12月7日,天主教會慶祝她其中一位重要的教父兼聖師:米蘭主教聖安博(舊譯作「聖安博羅削」)的瞻禮。聖安博於主後340年左右,在泰威士(Treves)出生。泰威士在今日德國東部,當年是羅馬帝國的領土。他於主後397年4月4號在米蘭去世,當時他還不到六十歲。聖安博出生時,他父親正擔任高盧(Gauls),即今日法德等地區的總督。他的家庭是個天主教家庭,他小時候父親便去世,母親於是帶着他到羅馬,讓他接受最好的教育,以便日後進入仕途,所以他接受了很好的修辭學和法學培育和訓練。主後370年,他當時大約30歲,被委任為艾美尼亞(Emilia)和尼古利亞(Liguria),這兩個位於義大利北部的省份的總督,總部設在米蘭。那聖安博又怎會從總督變成米蘭的主教?說起來還真的像個傳奇故事一樣,可以說,那完全是天主的旨意。而安博也因着他的聖德和神學思想,特別是他對聖經的熱愛及對主耶穌基督的愛慕,最终成為教會的教父和聖師。

話說當時的米蘭,因為亞略異端和教會正統教義的糾紛,兩派人正處於劍拔弩張的形勢,而米蘭主教歐慎思(Auxentius)剛好在那時逝世,歐氏是亞略異端的人,於是全城氣氛便立刻變得更為緊張,因為不論是正統的天主教會或是亞略異端,都希望繼任者是自己人,故當時雙方鬥爭的激烈可想而知。為了平定騷亂,避免不必要的流血,聖安博決定親自到米蘭的主教座堂監督主教的選舉。沒想到的是,他是如此受到大家的愛戴,當兩派的人一見他步入聖堂時,彼此看了對方一眼後,竟不約而同地一齊同聲高呼說:「安博做我們的主教!安博做我們的主教!」叫得震天價響的,完全沒有停止的意思。

由於事情來得太突然,最感到意外的當然是聖安博本人,因為他那時尚未領受入門聖事,還是個慕道者。儘管這樣,不論是天主教徒或是亞略異端的人,都希望他做他們的主教,可以想像聖安博當時受人愛戴的程度有多深。直到那一刻,羅馬帝國於意大利北部的所有地方主管當中,安博是資歷最深的一個。而他的人品、學問、包括家世,在當時來說,也是無人能及。只是對於聖經,他卻是個不折不扣的門外漢,一無所知。

根據傳統的記載,當知道大家要推舉自己做米蘭主教的時候,安博真是給嚇呆了,他拒絕接受,並出走躲了幾個月。不過,最終他還是接受了天主的旨意,答應出任米蘭主教。由於他尚未領受入門聖事,僅是個慕道者而已,於是他在短短八天內,領受了入門聖事和聖秩聖事,並被祝聖為主教。

隨後的日子,他找來著名的亞歷山大里亞的聖經大師,奧力振的作品,開始勤奮地研讀聖經。最後成為首位把奧力振在東方提倡的默想聖經的方法:「神聖閱讀」:Lectio divina,引入西方的拉丁教會。「神聖閱讀」更成為聖安博日後從事寫作和準備講道的指標。這方法最重要的一點,是聆聽天主的話時,要懷着虔敬和祈禱的心。

由於當時的主教會參與慕道者和新領洗的培育工作,聖安博教導他們要照着聖經的指引來安排個人的生活。謹在下面引載一段安博的教理講授,讓大家可以看到,這位神聖的主教是如何將舊約的教導運用到教友的生活中。他向慕道者和新領洗者說:「每一日,當我們閱讀《聖祖傳》[即歷史書或梅瑟五書] 中各位聖祖的生平,和《箴言篇》所教導的行為準則時,我們從這些經書中得到培育和指導,接受了有關道德方面的訓誨,這表示我們在生活中,會更容易選擇聖祖們的道路,服從天主的訓示的指引」(《論奧蹟De Mysteries 1,1》)。換句話說,那些新領洗者和慕道者,按照他們的主教的教導,在學習了如何根據聖經的指引來安排自己的生活後,他們才算是真正準備好接受基督的奧蹟:領受入門聖事。

為了做好這工作,尤其是為了符合天主啟示的要求,聖安博是從閱讀聖經開始,來準備他的講道,而他的講道,亦是他那浩瀚如海的文學作品中,最重要的部份。當然,安博的講道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影響力,也因為安博個人生活的見證,及他所牧養的米蘭教區的教友所豎立的榜樣。關於這一點,聖奧思定在他的《懺悔錄》中有很清楚的記載。聖奧思定當時剛到米蘭出任修辭學教授,不但不是基督徒,而且是個懷疑論者。他一直在尋找聖經要傳授給人的真理,卻沒法找到。真正觸動這位年青的懷疑論者,同時感到異常失落的非洲修辭學家的心,並驅使他最終走上歸化的路的,其實並非聖安博那些精彩的講道(儘管奧思定非常欣賞那些講道)。真正吸引奧思定的,是安博的生活的見證,和他那個化成一個身體,完全投入在祈禱和以歌聲光榮讚美天主的米蘭教會。那是個能夠抵禦當時的羅馬皇帝和他的母親的暴政的教會。主後386年,皇太后再次要求給亞略異端的人一座聖堂,讓他們可以舉行敬禮。於是母子二人強行徵用安搏的米蘭主教座堂。有關當時的情況,聖奧思定這樣描述:「那些熱心的人守護着聖堂,準備和他們的主教一同犧牲」。聖奧思定的見證很重要, 因為似乎他的心開始被某些東西觸動,他繼續寫道:「而我們,儘管神修上仍然不冷不熱,卻深深感受整個民眾的熱忱」(《懺悔錄》9,7)。

透過和聖安博的交往,聖奧思定從安博主教的身上學會两件事:應該如何相信,和應該怎樣準備講道。以下引載聖奧思定的一篇講道以資證明。這篇講道在十多世紀後,被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用到《啟示》憲章內:「所以所有聖職人員,特別是基督的司鐸們,以及其他正式為聖言服務者,如執事、傳道員,務必致力於勤讀聖經,及精研細究,以免他們中有人原來應把天主的言語,這龐大的財富,尤其在神聖禮儀中,與託付給自己的信友分享,而竟變成外表是天主聖言空洞的宣講者,內裡卻不是天主聖言的傾聽者」(25號)。聖奧思定從安博身上學到的,正是如何懷着祈禱的心,「從他的內心深處細聽天主的話」這種正確閱讀聖經的態度,好讓天主的話能夠真正被我們的心吸收和消化,最後成為我們的的生活。

為了讓大家對聖安博這位德才兼備的教父和聖師,尤其是他在聖奧思定心中的形像和地位,有更好的認識,值得向大家介紹當年聖奧思定與安博交往的經過,因為在教會的歷史上,這交往有着不可忽視的重要性。或許我們甚至可以說,若不是遇到聖安博,成為他的慕道者,受到他身教言傳的帶領,聖奧思定會否歸依教會將是個迷。

根據聖奧思定在其《懺悔錄》的記載,無論他什麼時候去拜訪這位米蘭主教,都會見到那裏總是擠滿要見他,請他幫助解決問題的人,而安博也總是盡力幫助他們。那兒總是有一條長長的人龍在等着見他,希望從他那裏獲得安慰和希望。當沒有人找他的時候,一般只是很短暫的時間,安博便利用那少許時間進食,以滋養他的身體;或誦讀,以滋養他的靈魂。安博的誦讀方式尤其令奧思定感到非常驚訝,他誦讀時雙唇緊閉,一點聲音都沒有,只是用眼睛瀏覽書本(《懺悔錄》6,3)。要知道在最初的那幾個世紀,在基督徒的圈子裏,誦讀是為了要宣講,所以誦讀時都是大聲讀出來。而且大聲讀,也可以幫助讀的人更容易理解所讀經文的內容。但安博誦讀時竟然能夠只用眼睛瀏覽書本,這種在當時來說屬於很罕有的本領,讓奧思定由衷地敬佩他和欣賞他,因為這顯示安博對聖經有多熟悉。當然,這也讓我們能一窺安博的教理教授法的精要所在。這精要就是聖經, 將聖經完全吸收後,使之成為他的宣講的內容,好引導人心歸向這內容,就是歸向我們的主耶穌基督。

總結聖安博及聖奧思定這兩位教父有關講授教理的重點,就是不能把教理講授和生活分開。作為信德的培育者,講授教理的人千萬別把自己變成一個表演者,僅只是因為職業上的需要,為了吸引人、為了引人開心而表演。或是更要不得的,為了討好人,為了個人聲望。易言之,為了有觀眾而表演。卻要像奧力振,這位安博最欣賞,教會第一位聖經學家所說的,要如聖若望,這位耶穌最愛的宗徒一樣,把頭靠在師傅胸前,細聽師傅從心裏告訴他,他應如何以祂的話,來規範自己的一切思、言、行為,也教導别人照樣作。所以,衡量一個人是否是個真正的門徒的最佳指標,就是看看他所宣講的福音的可信性,和成效有多大。

在領受了入門聖事、進入聖教會的大門,尤其是在被祝聖為主教後,聖安博把自己整個奉獻給主耶穌基督和祂的教會,一生盡忠職守,言行一致,表裏如一。他視教友有如自己的子女,像嚴父般教導他們,像慈母般守護他們。聖安博給予他們的,不僅是言傳,還有身教。聖安博讓他的教友,包括聖奧思定在內,感受最深的一點,是他的心中除了主耶穌基督和祂的教會外,再無其他。聖人經常掛在口邊的,是以下這句話:«Omnia Christus nobis est» :「對我們來說基督就是一切」。的確,對安博來說,基督就是一切。因此他告訴他的教友:「對我們來說基督就是一切。所以,你們有傷口要治療嗎?祂就是醫生。你因為不義受到壓迫嗎?祂就是正義。你渴望天堂嗎?祂正是那條通往天堂的路。你處身黑暗中嗎?祂正是你所期待的光明」。但願我們也能像聖人一樣,讓我們的心完全被主耶穌基督佔有,可以像他一樣說:「對我們來說基督就是一切」。

前面說過聖安博於主後397年4月4號,聖週六的拂曉時份,在米蘭去世。有關他去世的經過,也值得記一筆。聖安博可能知道自己快要離開人世,所以在去世前一天,即聖週五下午5時左右,他安排自己睡在床上,兩手伸開成一個十字架形狀,準備祈禱。因此可以說,他是名符其實地參與了那一年的逾越節三日敬禮,及主耶穌的死亡和復活。他的祕書鮑林(Paulinus),亦是他忠實的執事,在他為聖安博所寫的傳記中說:「我們見他的唇在動,卻聽不到他的聲音」。然後情況急轉直下,當時在該處幫忙看護安博的,尚有一來自衛塞里(Vercelli)的主教韓樂道(Honoratus),那時他正在樓上睡覺,突然被一種聲音吵醒。只聽見那聲音不斷重複地說:「快起來!安博就快要死啦!」韓樂道於是立即趕到樓下,他們隨即給聖人送上主的聖體,安博領了聖體把聖體嚥下後,即交出自己的靈魂,在臨終聖體的陪同下離開了。聖安博臨終前兩手伸開成一個十字架形狀,顯示出他那時正以一種不可思議的方式參與主的死亡和復活。這也是他最後一次的教理講授:他以他的生活,這無聲的見證,繼續發言。

[本文的資料主要取自:Pope Benedict XVI, Great Christian Thinkers. From the Early Church through the Middle Ages. Minneapolis: fortress Press, 2011, pp. 78-80,聖奧思定的《懺悔錄》,聖安博的祕書鮑林為他所寫的傳記。]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