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Liam
本報:此專欄名稱來自《論語》中的《里仁》,意思是住在仁者之中。作為信友,我們要居在主耶穌內,因為祂常在父內。筆者希望透過對生活點滴的反省,帶出信仰的寶貴。
他給我一張相片——那是聖人的骨頭,接著問我:「天主教為什麼要把死者的身體拆開,而不讓人將骨灰樹葬或海葬呢?」我明白他的疑問,也感受到其中帶著挑戰的態度。教友談起天堂與地獄總是侃侃而談,但對那些被安放在金色盒子裡的骨頭,卻常覺得難以解釋。
這問題可分為兩部分。前半部分的誤解在於:教會並非單純地把聖人的遺骨(即聖髑)分散各地,而是特別安放在聖堂、小堂或祭臺中,讓信友敬禮,藉此紀念聖人的芳表,學習他們成聖的道路。數百年前,人的記憶尚未外化於數據與百科全書之中,聖人的事蹟並非隨手可得。每當見到聖髑時,便能喚起對聖人一生的記念。固然,還有其他因素,例如聖髑的珍貴與吸引力,但這並非問題的核心。
核心在於問題的後半部分。《宗徒信經》的最後一句——「我信肉身的復活,和永恆的生命」——勾畫出教會初期對於肉體的尊重。從天主「降生成人」的奧跡,到聖多瑪斯及《教理》的訓導,都不斷強調:死後的肉身,是將來復活的標記。就如門徒發現主的墳墓空了時,也曾問:「是誰搬走了主的屍體?」
表面上看,將聖人的遺骨分開,與將骨灰撒在海中或泥土中似乎相似,甚至引人懷疑:若復活時這些骨骸早已四散,又如何能有完整的肉身復活?然而,天主超越時空與物質的限制,自然能使人復活。那麼,難道天主會因骨灰撒在大地而無法使人復活嗎?
事實上,問題的重心不在死人,而在活人。墳墓不僅讓人記起先人的過去,更提醒我們:死亡是現世生命的歸向。空的墳墓告訴門徒,復活的應許沒有落空。同樣,聖髑也向我們說話,叫我們把希望放在永生的天主手中——祂絕不會使我們失望。
白居易見木槿花朝開暮落,寫下:「松樹千年總是朽,槿花一日自為榮。何須戀世常憂死。」木槿花的美雖短暫如瞬光,但這片刻之美足以使人心滿意足。試問,若人人都能在生命中找到充實的泉源,又有誰能威脅或奴役你呢?花開花落是自然的規律,而對其中之美的體認,正是人內在的判斷。
人生匆匆,生命的軌跡又何嘗不是如此?從畏懼死亡到看見希望,只在一念之間。中國人常懼怕墳場,但對教友而言,墳場反而是給活著的人一個復活的記號,提醒我們要好好地活著。教會將追思節安排在諸聖節之後,並非偶然——除了表現諸聖相通外,也提醒世人:在世、死亡與永生,是人不能迴避的生命軌跡。
活著有多好呢?教會讓我們記起那些為信仰作見證的殉道者——他們堅定不屈,為永生作證,展現出永生戰勝死亡的凱旋形象。然而,在福音中,伯多祿卻三次不認耶穌,至少在那一刻,他未能如殉道者般凱旋。這不禁使人聯想到:為了活下去,伯多祿也曾像日本的基督徒那樣,被迫踩踏聖像(fumei),否認耶穌是生命的主。
然而,別忘了——唯有活著,才能牧養主的羊群。
我們的靈修從不是「未知生,焉知死」的逃避態度,反而更近似禪學中「不審花開今日春」的坦然——以平靜之心面對自然的規律,接受人性的有限,向天主開放自己,讓祂聖化我們的生命。

Follo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