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本地 Local

聖老楞佐堂:跨文化尊重與包容的象徵

文:Vítor Teixeira,Universidade Fernando Pessoa

聖老楞佐堂是澳門最具標誌性的宗教建築之一,亦是天主教在遠東地區存在與影響力的活見證。它同時是澳門葡人社群的重要歷史聖堂之一。其歷史可追溯至十六世紀,當時澳門因耶穌會傳教士的貢獻和葡萄牙王室的支持,成為天主教在亞洲拓展的關鍵點。

聖老楞佐堂最初由耶穌會士於約1560年興建,作為其在該地區福傳工作的一部分。教堂選址於可俯瞰澳門內港的山丘之上,這個戰略位置象徵著天主對航海者和整個社群的護佑。

教堂奉獻給聖老楞佐(São Lourenço),他是三世紀的基督徒殉道者,因其虔誠和勇氣而備受敬仰。過去,葡萄牙人(不僅僅是葡萄牙人)習慣聚集於教堂宏偉、飾有門楣的主階梯上,享受直望海景的視野。葡萄牙水手的家眷們在那裡凝視著海平線,等待親人的歸來,守候船隻進入內港的信號。因此,教堂也被稱為「風順堂」或「風信堂」(意為順風、風平浪靜的教堂)。除了在教堂的主階梯上等候水手外,這座天主教堂也是祈禱出海的兒子和丈夫(無論是商人還是航海家)平安歸來的理想場所。

最初的建築結構簡樸,由木材和夯土製成,但在過去的幾個世紀中,經過多次重建和擴建。現今教堂的巴洛克風格建築,主要成形於十九世紀一次重大重建,賦予了它至今仍令人讚嘆的宏偉氣勢與建築美感。

聖老楞佐堂是葡萄牙晚期巴洛克式建築與中國風格融合的傑出典範,反映了澳門特有的文化融合。主立面以華麗的柱子、帶有聖人雕像的壁龕和雄踞天際線的鐘樓為標誌。內部空間同樣令人印象深刻,金碧輝煌的祭壇、聖藝畫作及拱形穹頂,營造出莊嚴宏偉與神聖的氛圍。教堂最獨特的裝飾元素之一,在於將龍紋與蓮花等中式紋飾,與傳統天主教象徵並置。這樣的風格混融見證了澳門始終促進的東西方文化對話。

無論過去還是現在,聖老楞佐堂在融入澳門華人社群方面都發揮了關鍵作用。從一開始,在教堂工作的耶穌會傳教士不僅致力於福傳,還致力於教育和社會服務。耶穌會神父學習中國語言文化,翻譯宗教和科學典籍,並創辦惠及葡人與華人的學校和慈善機構。

十七至十八世紀間,教堂成為皈依華人的庇護中心,他們中許多人曾在其原居社群面臨迫害與歧視。教堂為他們提供靈性庇護、物質與情感支持,助其融入澳門社會。

二十世紀,隨著地區日益世俗化及政局變遷,教堂適應新時代,同時持守對本地社群的承諾。時至今日,它仍是活躍的敬禮場所,映照著澳門文化與語言的多元性。

聖老楞佐堂不僅是敬禮之所,更是澳門特別行政區文化與歷史遺產的象徵。2005年,它作為「澳門歷史城區」的一部分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其突出的普世價值獲得認可。對華人社群而言,此教堂代表著不同文化與宗教間包容、對話及和平共處的遺產。此外,它亦是旅遊熱點,吸引全球訪客前來探索澳門的豐厚歷史及其中葡文化遺產。對土生葡人來說,它是自豪與身份的所在,提醒著這座城市作為東西方橋樑的獨特角色。

總而言之,我們面對的是一座具有深厚歷史、宗教與文化重要性的紀念碑。對華人社群而言,此教堂不僅象徵基督信仰,更體現了數世紀以來定義澳門的共融、相互尊重與合作等價值。它的保存與持續重要性,見證了不同社群能超越差異,團結守護共同遺產的能力。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