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號角 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號角生活

營造長者友善社區 發展雙向關懷的鄰舍精神

文:何鍾建(健康科學學院、澳門社會發展觀察中心)
郭駿謙(澳門社會發展觀察中心) 

自1991年至2000年間,澳門老年人口佔總人口的百分比,從總人口的6.75%增長到7.99%。在短短九年間,澳門正式進入老齡化社會(Ageing Society)。人口老齡化加劇的挑戰,65歲以上長者人口比例不斷上升,預計十數年後將進入超老齡社會(Super-Aged Society)。根據《澳門人口預測 2022-2041》的研究顯示,澳門已在2023年進入老齡(Aged Society)社會,並將在2041年末進入超老齡社會,屆時老年人口升至164,400人,顯示本澳人口老化進一步加劇。特區政府提出《養老保障機制及2016年至2025年長者服務十年行動規劃》,為落實「家庭照顧,原居安老;積極參與,躍動耆年」的政策方針,致力構建一個「老有所養、老有所屬、老有所為」的共融社會。為面對人口老化與社會環境變遷的挑戰,澳門的長者服務及城市規劃亦需要進行相應的調整與發展,也應當被視為未來民生工作的重要焦點。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WHO)於2005年提出「長者友善城市」的概念,旨在創造一個城市環境,讓所有年齡層都能夠安居樂業,同時提出八大範疇作為建構友善城市的行動框架,包括:室外空間和建築、交通、住房、社會參與、尊重和社會包容、公民參與和就業、信息交流、社區與健康服務。 

根據聖公會澳門社會服務處從2020至2023年的調查顯示,長者個人心理困擾問題從9.8%攀升至18.6%。雖然數據在2023年有所緩和,但孤獨感問題也值得關注。長者的情緒問題與身體健康狀況存在關聯,身體健康狀況不佳的長者更容易出現情緒問題、減少社交活動等。近三成的長者面臨較高程度的孤獨感,儘管長者在自評整體人際關係(與朋友和家人的關係)為中高水平,但四成以上的長者甚少與朋友和不同住的家人相聚,顯示出社會聯繫較弱。與此同時,長者在與社會聯繫及參與度,與使用電子產品有着莫大關連。雖然過半數澳門長者均擁有智能手機,但用以獲取資訊或與人聯繫的比例卻相對較低;數碼資訊與他們之間有如一道鴻溝。資料顯示,現時約過半的長者有參與社團或協會所舉辦的活動,而他們的溝通方法仍然以「線下模式」為主。綜上所述,以上因素反映加強長者社會聯繫感,採取更具針對性的措施,包括與家人關係、親友關係和睦鄰關係,參與休閑活動與改善長者的心理困擾及生活幸福感是息息相關的。

全球人口老齡化的現象正在升溫,為應對長者未來參與經濟、健康、社會等領域所面臨的多重挑戰,各國政府對不同長者群體,進行政策及措施上的改革。澳門特區政府亦因此進一步針對「2026至2035年長者服務10年行動規劃」作部署,好能應對社會環境不斷變遷,以及居民對社會服務和醫療服務質素的追求;澳門將要面對前所未有的服務變革。筆者亦反思,要如何才能構建一個長者友善的城市。首先,可以借助長者生活圈內的社會資源,不只是強化長者對生活社區的關聯,而是長者群體與其他年齡群體的互相支援。舉例來說,如何從居住環境來強化年輕群體與長者群體的互動,不單只在舉辦定期活動,而是把這個「長青共融」的精神,真正融匯到市民的日常生活當中。試想想,一位行動不便的長者,當想購買生活用品時,他可以透過網上平台下單,然後外賣工作將配對給居住在附近的年輕人,由年輕人幫忙把這些生活用品送到長者家中;而這個配對是屬於義務性質,年輕人可透過該配對工作獲得相應的義工時數,配合政府有意推動的時間銀行【註】,在未來轉化成為社會服務時數使用以義工服務作起點,來逐步推動關顧長者的主動意識。。這項措施可以透過與企業合作,達致「政」、「商」、「社」的合作模式,並由政府主導,再透過社會服務團體分區域管理。又有另一個例子,在未來構建居住空間時,政府可以主導長者及年輕家庭群體在公營住屋上按比例形式分配;再配合上述例子,互相提供相應義工服務項目,以義務工作換取租金遞減或儲䒧服務時數,配合建構友善城市的策略,促進尊重、包容和互相支援的精神。

調查顯示,逾七成的長者表示願意與青少年和幼兒接觸,並喜歡與年輕人聊天。以上例子只是筆者對未來長者服務和社會發展的憧憬,真正成效還需要科學實證來進行評估。眼見澳門特區政府高度重視長者友善城市之建設,但單靠政府並不足夠,還需要社會各界積極參與,以提供和提升針對長者多元化服務,利用科技融入輔助社會服務,改善服務品質,這是需要社會各界的參與和思考。人們對生活品質的追求,不只是年輕人專屬,退休後的生活亦需要追求品質。人生勞勞碌碌數十載,每個人對自身退休生活有着不同的期盼,而構建一個能讓所有人共同期盼的城市,必需要多方通力合作,釋放出愛與關懷的精神,這亦是人類在發展過程中不斷演變和進步的原動力。讓我們集結彼此的力量,共建一個值得我們期盼的未來生活。

【註】時間銀行是一種服務交換系統,時間提供者可以把參與服務的時間存進時間銀行,當遭遇困難時可以從中提取「被服務時間」,例如某人自願為另一人服務一小時,那他可以從另一個志願者那裡換取一小時的服務。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