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羅芷芬
竹灣聖若瑟靜院
小暑下午,竹灣聖若瑟靜院舉辦了一場「祈禱之苦與樂」分享會。縱使天氣炎熱,長途跋涉,每位來賓懷着期盼來到一個充滿恩寵的祈禱分享會。我細味着天主臨在的記號,令我看到祂很滿意,很高興。
開始的時候,我向大家講述引導我舉辦這個分享會的緣起。當時發生於聖母領報節的下午,我收到聖保祿修女的電話留言,說書店來了一位基督徒客人,他遇到一些祈禱障礙,對生命很迷惘。他買了一些書本,但希望能找人閒談一下。翌日我在祈禱中回顧了這一幕,內心泛起那張惘然的面孔,不期然有一份感動。「妳看看自己想不想陪伴他行這段路?」天主藉修女的邀請引起我的注意。
我回憶起自己的召叫,想起三月初在香港塔冷通書舍做的分享會,我是否也需要在靜院舉辦一個有關人與天主關係的分享會?我在祈禱中對主說:「今年是祈禱年,我內心一直渴望陪伴人去祈禱,而這些迷惘的羊正是祢要尋找的。」聖言誦讀期間,我感到主藉《依撒意亞先知書》第42章6至7節回應了我,說:「去,親愛的,我必提攜你,保護你,從牢裡領出住在黑暗的人。」
主的說話一直默存在心。到5月初,完成兩組的祈禱班後,更感受到祈禱確實是一份天主的禮物。這份體會經過時候演化成行動。我著手計劃內容,詢問朋友的意見。天主藉她給我的說話鼓勵我前進:「題目好貼身,不論苦和樂的祈禱,都是朝向天主,這份就是自身向天主連结的親密關係!我現在才發現祈禱和代禱的連繫,所以我預留這天參與分享會。」
分享會正式舉行前,最先抵達的是潔儀,她早一天從香港來到靜院,海報上「祈禱」字眼一直吸引着她。在這份引領下,她成為首位與我娓娓道來最近祈禱生活的來賓,離開的時候,她心情由苦走到樂,分享着厄瑪烏路上門徒的經驗:「我們的心不是火熱的嗎?」(路24:32)分享會完結後,她寫道:「祈禱是可以在日常生活的細微之處進行,讓我覺察上主不平凡的行動,為的是要召喚我,擴張我的生命境界,並享受與祂同在的歡躍。」
體驗到「祈禱之苦與樂」的還有最後抵達的婉棻,因交通擠塞,她姗姗來遲。她幽默地講述遲到的經過。當時,她預早時間乘巴士,可是,途中遇上絡繹不絕的遊客。她說:「從來沒有遇上一個這麽好人的司機。他每站都起來,請乘客向後,騰出多些空位給準備上車的人。如是者,每站停車時間長了。」她望着手錶,恐怕要遲到,心想:「早知要遲那麼多就不參加,折返回家吧。」她帶着這份抱怨來到靜院。接近尾聲時,每人都靜默一分鐘,邀請主耶穌進入內室,與祂聊聊。突然,婉棻感到耳邊傳來一句提醒:「妳不來,怎能聽到我的聖言呢?」婉棻回憶道:「我真感到慚愧,我差點因自己的軟弱而錯過與主相遇。」是的,怨氣也差點兒讓她與巴士上的基督擦身而過。基督偽裝成司機,基督偽裝成願意聽從勸導向內移的乘客,如祂自己化成厄瑪烏路上的旅人。
天主不只臨於來賓身上,也臨在於另一「賓客」惠仙的生命中。惠仙去年來了靜院做五日四夜的個人指導避靜。後來接受訪問,暢談了與聖若瑟祈禱的經驗及反思。她的受訪文章成為了我們這個分享會重新探索祈禱奥秘的主題。我也驚訝地發現,藉着交談、聆聽和反思,參加者都各自有深刻的觸動。
上主,感謝祢一直在建構及執行過程中祝福我們。我們和祢一樣看到祢安排的一切,「認為樣樣都很好。」(創1:31)願更多人藉祈禱與祢建立更親密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