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孔維仁神父
耶穌聖心金邦尼傳教會
乙年復活期第四主日,善牧主日
「我是善牧:善牧為羊捨掉自己的性命。」(若10:11)
在過去幾星期,我們聆聽了《宗徒大事錄》中有關領洗、加入基督徒團體的人數不斷增加的事跡。但我們也了解到,初期教會的使命,經常遭到反對甚至迫害。《新約》強調一個事實,門徒們不但沒有感到灰心,反而意識到耶穌復活後並沒有拋棄他們;相反,耶穌繼續與他們同在,給他們力量和勇氣去面對逆境。耶穌在世時對他們說過「我是善牧」這句話,深深地印在他們的腦海中。難怪在羅馬皇帝凶殘迫害期間,在地下墓穴中最早出現的圖像,最常見的耶穌都是以善牧肩上抬着羔羊的形象。
今天,當面對着這危險的世界,我們都需要善牧去引導及帶領,使我們進入更青綠的草場和幽靜的水旁,正如《聖詠》第23篇所記載的那樣,保護我們遠離一切傷害和邪惡。具體地說,就是在我們遇到危險或臨終的時候。但也可以從字面上理解,因為地球正在走向滅亡,我們需要復活的基督,去引導人類走向一個「更綠化」的未來;在那裡,尊重人類尊嚴的同時,也要尊重大自然。
傳統地說,復活期第四主日又名善牧主日,而我們特別為司鐸及獻身修道聖召祈禱。一名善牧引領、餵養、孕育、安慰、糾正和保護他的羊群——這些責任某程度上(但也不完全)只屬於神職人員和獻身修道者。
在本主日的福音中(若10:11-18),耶穌明確地指出了「善牧」的定義,即「為羊捨掉自己的性命」。在我們這個以各階層領導危機為特點的歷史時期,這句重要的話不能被視為理所當然的。我們看到,不論是在大機構還是在家庭中,權力是如何被用來追求自身利益的,就如耶穌提到的「傭工」一樣,他對羊漠不關心,只會關心自己的利益。相反,耶穌卻很清楚羊群需要的是甚麼,因為矛盾的是,他既是牧人又是羊。他是為救贖世人而在十字架上犧牲的「天主羔羊」:「我認識我的羊,我的羊也認識我。」(第14節)
所有接受洗禮的人,都被召叫以某種方式成為牧人,因為我們都有一個共同的使命:關愛他人。我們通常透過我們的專業和生活中的關係——特別是在家庭中的關係——去成為牧者。
我每星期都會與一些老師分享聖經。我常常對福音與老師這個職業和教育之間的關係感到驚訝。某程度上,耶穌把門徒培育成真正的教育者,因此也是充滿愛的牧者。
耶穌沒有因為害怕而教導門徒們留在安全的地方,以遠離及逃避一切危險。相反, 祂派遣他們到普世各地,一個祂深知會對他們充滿敵意的地方。祂派他們出去,與那些還不屬於祂羊群的羊交往(參閱第16節)。這正是好的教師和其他教育工作者經常要做的事情:除了警告學生要避免的危險,並可能的情況下,保護他們免受可能對他們造成的傷害之外,他們還必須讓學生掌握必要的智慧和技能,以積極主動的精神作出正確的決定,這可能包括承擔所需的風險。「教育」(education)一詞來自拉丁文「e-ducere」,有着「去引導」的意思。好的教育者應該鼓勵學生走出舒適區,勇於承擔風險。
父母也是如此。保護孩子免受痛苦、失敗和危險是人之常情的事,但同樣重要的是,要明白這些經歷對孩子的成長至關重要。父母不單要保護和引導孩子,還要允許孩子承擔風險,為自己的行為負責,這意味着要讓他們承受一定程度的痛苦。
但是,年輕人應該首先從他們的教育者身上,從他們對自己的職業和生活所投入的熱情和承諾中,看到捨己為人的意願。只有這樣,年輕人才能更敏銳地理解復活的基督——善牧——在召叫他們做甚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