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愛德神父
耶穌聖心司鐸會
乙年復活主日
烏克蘭及中東的戰亂有蔓延的危機;成千上萬的家庭,被世界的暴力摧毀,而這個世界卻越來越忘記我們大家都是兄弟姊妹。教宗方濟各在《眾位弟兄》(Fratelli Tutti)及《願祢受讚諭》(Laudato Si)兩份通諭中談到團結的一席話,似乎是在沙漠中的吶喊……
歐洲似乎已經放棄其基督宗教的根基,將賭注押在「死亡文化」之上,也就是教宗聖若望保祿二世生前所說的,特別是他在1980年首次訪問法國時,曾預言性地說:「法國,教會的長女,妳對妳的領洗作了些甚麼?」這個國家早前剛將「墮胎權」寫進憲法,這就是對無名靈魂的滅絕屠殺,將他們的生命祭獻給舒適、享樂和個人主義的崇拜上。
面對着這種冷漠和自私的情況,作為耶穌的跟隨者、基督奧蹟(祂所建立的教會)的成員,我們應該採取甚麼的態度呢?
類似的事情也發生在耶穌首批門徒身上。他們不得不面對一個充滿敵意,甚至殘酷的世界:他們的老師遭受屈辱和可怕的死亡!
若望在福音的開端指出:「一周的第一天⋯⋯」。因為,隨着耶穌的復活,新的創造開始了!就是主日,我們慶祝這一個改變人類歷史進程的偉大事件。
與瑪利亞瑪達肋納一樣,門徒團體也處於黑暗之中,「天還黑的時候」(若20:1)。黑暗象徵着一種與生命背道而馳的宿命思想。我們旅途中的教會有時也會懷疑,在這個充滿仇恨、怨恨、暴力和傷害的世界上,生命的創造者是否還活着。
深愛着耶穌的婦女們一大清早便到了墳墓,當她到達時,發現封着墓穴的大石已被移開!在這段經文中,有多少次提到「墳墓」二字?但這是一座空墳,是主復活的第一個證據,門徒們卻不知道怎樣解釋(路24:22)。
瑪利亞代表着門徒團體;她感到心碎,看不到主的屍首令她感到十分無助!初期教會就像《雅歌》中的新娘一樣呼喊着:「夜間我在床上,尋覓我心愛的;我尋覓,卻沒有找着」(歌3:1)。她認為另一股力量偷走了曾活着的人的屍體,而不是存有鼓舞性的希望。當我們看到自己在基督教會的生命見證中,受到迫害和失敗時,我們是多麼的悲觀!當我們看到許多年輕人放棄信仰,看到度獻身生活的人爆出醜聞,這讓許多人灰心喪氣……
我們可能會認為自己別無選擇,只能像瑪利亞瑪達肋納一樣驚恐地逃跑。她先跑到西滿伯多祿,然後又跑去告訴另一個門徒、那與耶穌母親生活的門徒(參閱若19:27)。這兩個門徒也跟着往墳墓的方向跑。耶穌的另一個門徒,在純潔的愛的驅使下,跑得更快(參閱詠119:32),雖然他首先到達墳墓,但他仍知道要等待。他不容許自己被情緒沖昏頭腦,也不敢判斷不認主三次的伯多祿。恰恰相反,他十分尊重伯多祿,並承認他是領袖,讓他先進去。正如聖保祿所說:「愛是含忍的,愛是慈祥的,愛不嫉妒,不誇張,不自大。」(格前13:4)。
伯多祿進去空墳後,看到殮布,以及裏屍的汗巾在另一處捲着。這與耶穌朋友進去時所看到的一模一樣,他看到了,並且相信了!
與伯多祿有可不同?誰學像耶穌一樣去愛,便能敏銳地察覺所愛的臨在的標記。拉匝祿從墳墓出來時仍然是「死的」,「腳和手都纏着布條,面上還蒙着汗巾」(若11:44);耶穌則不同,他自由地離開墳墓,拋開了死亡的束縛。當主復活時,他會把殮命留在所躺過的床上,當他站起來時,又會把頭上的汗巾捲好,留在另一個地方。瑪利亞瑪達肋納所提出的屍體盗竊的理論不再可信。這小小的動作似乎十分簡單和微不足道,但足以令所愛的門徒相信。
作為一個門徒的團體,我們在教會內被召叫更新我們對祂的信仰,祂仍然活着,祂的復活更新了我們的存在。正如聖保祿所說:「以愛德行事」(迦5:6);對上主的愛使我們開眼,透過簡單而貧乏的標記,去發現上主活生生的臨在。
基督戰勝了罪惡和死亡,也是我們的勝利!這個復活主日,澳門有數十名慕道者領受入門聖事,他們在慕道班老師悉心教導下,準備了多月。在這個渴求天主的世界裡,他們是加入見證復活這個家庭團體的一分子。
復活節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