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遇聖言 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活出信仰 Faith and Life

【心遇聖言】與您的野獸在一起

文:孔維仁神父
耶穌聖心金邦尼傳教會

乙年四旬期第一主日

「耶穌在曠野裡,四十天之久,受撒旦的試探,與野獸在一起,並有天使服事他。」(谷1:13)

馬爾谷福音非常簡潔地描述了耶穌受洗後,到曠野長達40天的退隱生活。馬爾谷福音並無描述耶穌所受試探的內容,只略略提到與「野獸」在一起。

對這個不尋常的描述,神學上的解釋是主要集中在耶穌完成了默西亞的使命,即:恢復受造物在原罪後被破壞的和諧。聖經中經常提到,野獸不能傷害天主所祝福和派遣的人(例如:達尼爾,保祿等)。

但是,「野獸」也可能與我們的內心恐懼有關。譬如,我自己害怕蛇,永不接受與蛇在一起。曠野是一個無處藏身的地方,只有寂靜。耶穌進入曠野,就是為了聆聽天主的聲音,不過卻出現了其他的聲音,而這些聲音的出現,都是為了分散祂的專注力,要祂無法聆聽和信任祂的「亞爸」。我們內心恐懼的聲音,也許就是這些聲音的其中之一。

在其他福音中,均記載了撒旦的試探,除了「食物」(避免成為渴求的),「歡呼」(濫用神蹟來吸引人們的欽崇與讚賞)和「權威」(透過權力將自己的意志強加於人)的試探之外,耶穌在開始公開傳教生活之前,必須面對的最大障礙,或許是祂自己內心的恐懼,而「野獸」就是很好的象徵。

恐懼能癱瘓我們

恐懼某程度來說是必要的,因為它能警告我們危險即將來臨。然而,恐懼也會阻礙我們變得慷慨與無私,以及阻礙我們清楚地做出人生的決定。

我們的恐懼不是自願的:它們蘊藏在我們的靈魂深處,源於一些甚至連自己也沒有意識和記憶的事件。恐懼與我們內心的創傷有關,而肉身卻神秘地記下了這些創傷。我們試圖壓抑它們,但當它們不被發現時,它們便會留在我們意識的背景中,並影響着我們的選擇。我們會用很多方式將這些創傷合理化,因為「感到恐懼」往往被認為是羞恥的:「我不害怕,只是我不需要/我不想這樣做!」我們經常對自己說,我們只想待在自己的舒適圈裡。但是,我們用來迴避恐懼情景的能量,往往比我們用來面對恐懼情景的能量還要大。恐懼會吞噬我們,甚至癱瘓我們的生活。

與恐懼「共存」

當我們孤身一人、毫無防備時,恐懼會更明顯地顯示出來。在我看來,40天的曠野生活,是耶穌了解自己恐懼的過程。祂沒有逃避恐懼,也沒有與恐懼作鬥爭,而是讓恐懼出現,並擁抱恐懼。透過與恐懼「共存在一起」,耶穌學會了認識它們、面對它們,並從中學習。我毫不驚訝地發現,耶穌對天父的無條件信任,以及祂對弱者和邊緣者的憐憫,都是在學會應對恐懼的過程中所得到和成長的。祂之所以能告訴別人「不要害怕」,全因為祂自己學會如何面對恐懼。而應對恐懼的第一步,就是給恐懼空間,容許它們出現,並耐心傾聽這些恐懼要告訴我們的一切。換句話說,我們不必害怕我們的恐懼。如果我們不忽視或壓制恐懼,恐懼本身就蘊含着勇氣的種子和信任的智慧。

勿忘尋找天使

雖然在孤獨的曠野中,我們很容易會產生恐懼,但天主絕不會讓我們完全孤獨地面對恐懼,「有天使服事他。」我們身邊總會有一些「天使」,當我們感到無助時,天使們會以不同的方式伸出援手。尋找這些天使吧,尤其是當你需要長時間與內心的「野獸」相處時。不要把自己孤立在恐懼的黑暗深淵中:向能傾聽自己的人伸手,並為自己祈禱。天主眷顧你的方式是無限的,即使你覺得自己身處在孤獨的曠野荒漠中。

四旬期:一段與我們內心野獸共存的時期

教會鼓勵我們在四旬期內增加靜默和祈禱的時間。很多時候,我們自己不願意靜默下來,不單是因為我們沉迷於電子產品、依戀這些產品帶來的刺激,還因為我們害怕面對內心的恐懼。耶穌與野獸共存在一起那麼久,這已是一個邀請:邀請我們更深入地走進自己的內心,不要害怕在那裡會發現甚麼。透過擁抱真實的自己,包括那隻「內心的野獸」,你可能會發現一個比你內心深處的恐懼更加強大的臨在,以及你在這個世界上的真正使命。

「因為我們所有的,不是一位不能同情我們弱點的大司祭,而是一位在各方面與我們相似,受過試探的,只是沒有罪過。」(希4:15)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