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年青人和新技術
文:Joaquim Magalhães de Castro
譯:陳義浩
今年2月24日至26日在曼谷舉行的世界主教代表會議亞洲階段大會前幾天,老撾和柬埔寨主教會議(CELAC)的主教們聚集在金邊舉行年度會議,重申了在宣佈Boa Nova中最弱勢群體中的優先事項,以便能夠為那些「被社會遺棄在路邊」的人創造「希望的前景」。表達的意願仍然很重要,特別是應用於天主教社群遺留下來的兩個國家。
在老撾,約有45000名天主教徒(其中許多是越南人),他們集中在該國中部和南部湄公河沿岸的主要城市中心,亦即是人口的0.5%。在柬埔寨,只有大約20,000名天主教徒,佔總人口的0.1%,沒有教區;另一方面,一個宗座代牧區和兩個宗座區仍然維持。
在出生率越來越低、受洗的人往往與非教友結婚的時代,老撾和柬埔寨的教會特別重視培養當地的神職人員。老撾只有20名本地神父,而柬埔寨則有幾十名。一位高棉教區神父憶起他在修生時的承諾,便這樣問梵蒂岡新聞網的記者:「我們怎樣才能吸引我們的年青人,讓他們通過神職人員更好地服務於他們的社區?」並說:「因為只有他們才能確保教會的未來。」相關的問題是在Phnong族的第一位年青人被任命為司鐸的背景下產生的,這一事件的標誌是伴隨着柬埔寨該族的傳統音樂和舞蹈的遊行。
來自該國三個教區的52名神父出席了聖體聖事慶祝活動,由金邊宗座代牧Olivier Schmitthaeusler總主教主持。這位在法國斯特拉斯堡土生土長的主教在他的講道中喚起了司鐸生活必須具備的特徵:「成為『改變基督』(成為在世的另一個基督),參與其他司鐸的家庭,聆聽和宣揚Boa Nova,過着祈禱的生活,支配聖事,尤其是聖體聖事和修和聖事,最後,像基督一樣獻出你的生命。」晉鐸儀式在柬埔寨東北部Busra教區(社區)的洗者若翰聖堂舉行,那裡主要是Phnong族居住的地區。當地的天主教團體起源於該族群的15個家庭,他們在內戰期間逃往越南,並在那裡從Animismo皈依天主教。和平建立後,他們返回(柬埔寨)。今天,Busra教區有三百多名天主教徒,其中大部份是農民。
柬埔寨的天主教從1555年開始興起並蓬勃發展,這要歸功於幾位葡萄牙傳教士的積極活動,其中包括著名的方濟會會士Gaspar da Cruz。然而,從1975至1979年,兇殘的Pol Pot政權在基礎設施和人力資源方面摧毁了這個已經相當龐大且享有盛名的社區(教區)。所有的主教、神父和平信徒都被殺害,外國傳教士被驅逐出境。戰爭結束後,天主教徒恢復了活動,但直到2001年,四位本地神父才被任命。
除了缺乏當地司鐸及主要人員外,柬埔寨和老撾的教會也面臨語言的問題。例如在柬埔寨,從是牧靈工作的人員中有90%是外國人,而且一般來說,由於大多數平信徒不掌握任何外語,因此沒有能力將文本翻譯成高棉語或老撾語。
在他們的年度集會上,老撾和柬埔寨主教會議的主教意識到社交網絡「每天用演算法塑造我們並在不知不覺中引導我們」的作用,提及注意吸引年青人的重要性,因為他們代表他們國家人口的百分之五十以上。他們是在農村長大的年青人,三年後來到城市,發現自己在那裡一躍成為後現代和超發達的文化,不可避免地接觸到強烈影響「他們的人文、文化和精神」的現實。因此,當務之急是密切陪伴這些年青人,讓他們「在聖潔的道路上發揮潛能」。當他們本應成為教會生活的主角時,他們往往被撇在一邊。考慮到亞洲青年處方使用新社交方式的這一事實,老撾和柬埔寨主教會議的主教們決定「在新文化和虛擬世界中宣揚福音」將成為在曼谷舉行的大陸主教會議上要討論的主題之一。
他們關注的另一個主題是天主教會與亞洲精神傳統的關係,特別是與佛教世界的關係,在他們的國家中佔大多數。他們提醒我們「屬靈教導和默觀能幫助我們更好地重新定位最重要的東西:我們與天主的結合在耶穌基督裡造人」,以充分活出「與天主的個人關係」,這是每一次傳教經歷的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