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文祖賢神父
譯:吳志濠
我們談論過第八誡不只是要求我們活出真理,它也要求我們活出仁愛。為甚麼?因為仁愛是最大的誡命。「反而在愛德中持守真理,在各方面長進,而歸於那為元首的基督」(弗4:15)。當祂被釘在十字架上時,我們聽過上主的真理和愛的一個動人的例子:「父啊!寬赦他們罷!因為他們不知道他們做的是甚麼」(路23:34)。是的,耶穌宣稱他們犯了罪。天主是公義的。但天主的愛是更大的。
這誡命特別和我們的時代息息相關,這不只限於從事大眾媒體的人,還有所有使用社交媒體的人。所有使用社交媒體的人都應該聆聽《教理簡編》所說的。「媒體提供的資訊,是為公益服務,所傳播的事物應常是真實的,在正義與愛德的條件下是完整的,而且傳播的方式也當是正直的、適當的,這是說,不可違反道德規範、人的合法權利及人的尊嚴」(《天主教教理簡編》第525點)。
教宗方濟各在今年《第57屆世界社會傳播日》中提醒我們如何按照正義和仁愛來行動:「耶穌警告我們,每棵樹憑它的果子可認出來(參閱路6:44)。『善人從自己心中的善庫發出善來,惡人從惡庫中發出惡來,因為心裏充滿甚麼,口裏就說甚麼』(45節)。因此,為了用愛德傳達真理,我們必須淨化自己的心靈」。
第八誡還涵蓋人性生命另一部分,即是美和聖藝。
我們在《速食哲學》第30-31篇中談論過,存有、真理、善和美在現實中是同一樣東西(即使在腦海中——即概念上——它們是不一樣的)。凡是存在的都是真、善、美。如果我們有道德責任尋求真理和善,我們也有道德責任去尋求美。
「真理本身是美的。真理包含着心靈之美的光輝。除言語外,真理可以找到其他的表達方式,尤其是藝術。藝術產生於造物主賦與的秉賦,及人本身的努力。聖藝若要是真的、美的,就應使人想起並讚頌那顯示在基督身上的天主的奧跡,並使人朝拜和愛慕造物主和救主,即真理與仁愛的卓越美麗」(《天主教教理簡編》第526點)。
美的追求為我們的年代是一項挑戰,人稱現在為「後真理時代」(參閱《速食哲學》第56篇「我們還需要在乎真理嗎?」)。這個所謂『後真理』、『後美』的思潮滲透在一些「現代聖藝」中。我們發現到,一些現代的耶穌或聖人畫像,再無耶穌的神聖性,或展現聖人的聖德;而教會聖樂亦猶如派對的音樂般。
若瑟拉辛格樞機(教宗本篤十六世)解釋說:「今時今日,基督宗教藝術被夾在兩把火之間(也許一直是如此):它必須反對醜陋的崇拜,因為它主張所有美麗的東西都是騙人的,只有粗俗低俗的表象才是真理,才是知識的真正明燈。或者它必須對抗看起來使人被削弱而不是使他成為偉大的欺騙美,因此,這是錯誤的」。
「這裡有人不認識陀思妥耶夫斯基(Dostoyevsky)的名言:『讓美拯救世界』嗎?然而,人們經常忘記他指的是基督救贖的美。我們必須學習見到祂。若我們認識祂——不只在言語上,而是被祂具有矛盾的美感所震憾;那麼,我們便能真正的認識祂,因為不只是聽到別人如何談論,從而認識祂。我們會找到真理的美,救贖真理的美。除了從諸聖面容所展現之信德和光,所引發的美,世上沒有任何事物能引領我們密切接觸基督自己的美。通過聖人們,基督自己的光變得可見」(Rimini舉行的「共融與釋放」的信息,2022年8月24-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