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梵蒂岡新聞網訊)宗座聖赦院於上週一至五(3月20日至24日)在羅馬舉辦第33期關於「良心內署領域」課程,由宗座聖赦院院長皮亞琴扎樞機親自授課,從教義、歷史與靈修-牧靈的方面,詳細闡述大赦的意義。
在課程的第二天,皮亞琴扎樞機說到天主教信仰經歷過無數次的「調整」,犯下了不少錯誤。有鑒於此,有必要重申「降生成人」的歷史事實。他解釋:「從許多方面,世界的警笛齊聲響起,以免對復活基督的信仰減少成虛無縹渺的自然神論」,束縛了真理與美善的判斷,而只依據自己「飄移不定的感覺」。樞機指出,教會是基督充裕慈悲的「首要守護者」,「在和好聖事中持久實現並不斷更新」。「善用基督親自授予宗徒的權威,教會明智而審慎地從天主慈悲的寶庫中汲取,不僅寬恕了信友領洗後所犯的罪過,而且也施予有關暫罰的赦免」。
在成聖道路上大赦的價值
接着,樞機把注意力集中在「有限大赦」上。它意味着信友與天主在日常生活中保持關係,即,時時刻刻凝視高天:簡短的祈禱、懺悔的舉動、聖經的誦讀、愛德的行動等。它們都正好強調了關係的這個方面:「大赦當然具有贖罪的價值,但任何時候也都適合談論大赦在關係和靈修層面的寶貴意義,以及它對個人成聖道路上的支持」。另外,大赦增強了諸聖相通的共融,因為大赦也適用於我們已亡的弟兄姊妹,他們仍然處在通往永恆幸福的淨化旅程中。「從這個個意義上講,大赦貫穿時空,幾乎是撕裂了我們塵世生命的時空限制,如同復活後永恆生命的先聲」。
隨後,樞機從歷史的角度深入講解大赦:即,有人忽視了相關限制,有人濫用大赦,有人妖魔化大赦,有人希望廢除它。公元一世紀以後,基督徒興起了為亡者祈禱的禮儀,之後,到了十一世紀才出現了真正的大赦。皮亞琴扎樞機肯定地表示,大赦“與金錢掛鉤”的現象當然令人痛惜,儘管在某種程度上可以通過考慮文化、社會和宗教背景來解釋。在當時的這些背景下,為了確保永恆救恩,即使是犧牲巨大的財產,也是稀疏平常、合情合理的。樞機也進一步澄清,有些人對大公運動有所誤解,藉着與改革宗團體進行錯誤的大公合一的名義,意圖「倉促地把大赦的議題束諸高閣、閉口不談」。
寬恕與直言不諱
皮亞琴扎樞機授課的最後一個部分,強調了慈悲與寬恕的一些特徵:「不真切地談論罪惡,絕非慈悲之舉;作為有權威的父親和關懷病患的醫生,聽告解的司鐸因擔心而不指明罪惡,放任信友處於罪惡的狀態,那就更不用說了。」
基督把施予大赦的使命託付給每一位聽告解的司鐸。友愛的對話和作真正的靈性父親是每個司鐸應該採取的途徑,以實踐他「告誡罪人其靈魂狀態的嚴重性的重大責任」:如果他不這樣做,那他自己就要在天主面前負責了。如果有福音性的直言不諱,就會使大赦成為真正的靈魂良藥。
最後,他對全大赦總結道,為獲得全大赦的條件只有一個,就是在聖事的共融中,藉着痛悔和聖體聖事;在同一的信仰中,藉着《信經》宣認;在與教會聖統制的共融中,按照教宗的意向為人祈禱。
教宗:慈悲工作與教會的傳教聖召相吻合
在課程結束前一天(3月23日,星期四),學員獲教宗接見,並向他們重申懺悔聖事的重要性:「教會的傳教聖召與向所有人提供的慈悲之間有着密不可分的聯繫。」
教宗方濟各解釋,教會的所有「要點」或特徵幾乎都包含了慈悲:「因此,神聖慈悲的工作與教會本身的傳教行動、福傳活動相吻合,因為這項工作透露出天主的面容,如同耶穌顯示給我們天父的面容一樣。」
因此,司鐸們應該隨時待命,特別是四旬期施行修和的懺悔告解聖事。教宗指出,司鐸的隨時待命體現出了「福音中的某些態度」,首先是毫無偏見地接納每一個人,然後是用心傾聽、慷慨地赦免懺悔者,以及陪伴那些領受聖事、行走在懺悔旅程中的信友。
重新發現懺悔的恩典
接着,教宗指出,「教會的福傳使命在很大程度上是藉着重新發現懺悔的恩典來實現的」,尤其是在即將到來的2025年禧年。
談到地方教會的牧靈計劃,教宗強調懺悔聖事的重要性,敦促確保信友能夠隨時領受到聖事,並建議主教座堂和其它教堂應該安排神父隨時聽告解,目的是「盡可能地便於信友進入到這『愛的相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