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段春生神父
如同聖方濟沙勿略在日本曾遇到的身份認同問題一樣,利瑪竇神父在肇慶也遇到類似的問題。沙勿略在鹿兒島時,曾被當地的和尚認為是印度來的僧人,是「天竺宗」。同樣,利瑪竇神父最初在中國也被視為天竺的僧人。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他們都是從耶穌會在遠東的傳教中心——印度的果阿(Goa)來到中國。那時,中國和日本都稱印度為「天竺」,而印度又是佛教的發祥地。所以從印度果阿而來的傳教士,很容易被認為是佛教的一個支派,甚至連中國的佛教徒也這麼認為的。但羅明堅神父和利瑪竇神父卻要努力擺脫僧人這一身份,要還原天主教傳教士的身份。
1588年,羅明堅神父奉范禮安神父的派遣,返回羅馬,請求教宗派遣前往中國的大使團,希望能在中國自由傳教。之後,肇慶就剩下利瑪竇神父一人獨自傳教。利瑪竇努力與士大夫交往,來進行各種不同的傳教工作。後來得到知府的許可,前往韶州建立教會團體。
1589年8月15日,利瑪竇赴韶州,居住在南華寺,他受到了和尚們的熱情歡迎,全因當時利瑪竇仍是和尚的行頭,但他並不願意和僧人居住在一起。因為,在利瑪竇神父的認知中,他了解中在中國的三大宗教——儒、釋、道之中,「釋可說是地位最低的一個,他們不結婚,每日在寺中唸經禮佛,多不讀書,可謂是低級百姓之一……我們既稱僧人,很容易被認為是和僧人是一丘之貉,因此學者多次不願意釋的僧人參加他們的聚會。」
在意識到以僧人的身份並不能達到傳福音的效果後,利瑪竇就在南華寺附近找到了一塊地,建了一座聖堂,作為在中國傳教的第二個立腳點。
利瑪竇在韶州除了與當地儒家學者交往,不斷地努力學習中文和儒家經典,也開始培養中國教友傳道員。鍾鳴仁與黃明沙兩位修士,也到了韶州協助傳教。
同時,利神父也著手把教理書翻譯成中文,努力向四周的人解釋天主教的教義,區分天主教信仰和佛教理論。但他們神父仍被稱為「僧」,教宗則被稱為「大僧」。因為,利神父的和尚行頭,自然被認為是屬於佛教的一個支派。
在許多中國人的心裡,傳教士們除了是來自西域的「番僧」,更有一層神秘的色彩——掌握了「點石成金」術的煉金大師。因為利神父從來不出去化緣,卻能建立聖堂、寓所,並拿出眾人從未見過的神奇寶物,如:鐘錶、三棱鏡、世界地圖等,以至於有一些人慕名前來學習「煉金術」;其中的瞿汝夔,字太素,就是著名的一個。他本人天份極高,但自從他的父親去世後,就游手好閑、不務正業,並因此而輟學,還沾染上愛好煉銀,為此耗盡了自己的積蓄。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