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categorised

憶培叔林樂培大師

文:林平良(口述)、崔一騫(整理)

編按:林樂培,廣東南海人,出生於澳門,世界著名音樂家。林先生從事作曲、指揮、講學、管弦樂團顧問、電視節目主持及樂評等工作,他以「從古思中尋根,在前衛中找路」為創作方向,一生致力將中國音樂現代化,能在國際樂壇上爭一席位。他的作品曾在二十三個國家及地區廣播,四十一個城市演出,與二十六隊交響樂團及三十八位著名指揮家合作。其創作包括中國民族樂器管弦樂、西方樂器管弦樂、室樂及大合唱等,並經常參加音樂研究活動,近年足跡遍及亞、歐、美洲近30個城市。他是最先被列入葛羅夫(Grove)音樂及音樂家辭典的華人音樂家之一。

我尊敬的林樂培音樂大師,於上週三(2023年1月11日)清晨蒙主恩召,享年96歲。我稱呼他叫培叔,人稱為香港新音樂之父,日本作曲界稱五大巨匠之一,1926年在澳門出生,少年就讀澳門聖若瑟修院(三巴仔)跟隨司馬榮神父(W.Schmid .S.S.1910-2000)學習音樂,培叔雖然在澳門生活的時間不多,但在他的嘴邊經常講起澳門和司馬榮神父,在全球有華人的地方必有人唱他的天主經,2015年8月5日嚶鳴合唱團在梵蒂岡保祿六世大廳(Paul VI audience hall)唱他的《天主經》給教宗方濟各聽,剛巧那天是培叔的生日、他作於1962年的拉丁文彌撒曲Missa Laudis於2006年4月1日由嚶鳴合唱團全曲完成首演。當時音樂會完了培叔便站起來好開心好興奮地說:「這首作品一直沒有人唱過,想不到44年之後仍然由澳門人首演。」但因其中欠缺信經Credo,我們的指揮伍星洪先生建議培叔完成這部作品,但他多次表示信經太長而且港澳現今極少唱拉丁文彌撒,但在伍生不斷鼓勵和承諾,如果完成了嚶鳴必會唱,最後完成了也唱了。我和培叔起初是筆友,後來成為好友,之後就有不解之緣,我們之間的緣是上天安排,願你安息,你和你的音樂永遠在我們當中,願你的靈魂早日登上天國。

我與林樂培先生的緣分,要追溯到1996年。當時我和巢樹森先生出版嚶鳴歌集第一集,因為歌集裏面有林樂培的老師司馬榮神父的作品,所以就打算寄一本書給他。那時我還未認識林大師,後來問了聖若瑟修院副院長高天予神父,給了林大師在加拿大的地址,當林大師接到嚶鳴集,看到書本裏面有他師傅的作品和簡介感到很有興趣,他很驚訝,一個沒有讀過音樂的人竟然出版歌集。有一次林大師來到澳門就問他的好友青年交響樂團的負責人許健華先生:「澳門你是否認識一個叫林平良或者叫亞Young的人嗎?」許先生回答道當然認識他,之後就致電給我,安排我們在沙利文餐廳見面。在談話中培叔給了我很多寶貴的意見,讓我一定繼續深造學習音樂,否則作品會一直停留在小學階段。之後的日子我引見他給嚶鳴的指揮和一些資深團員認識,他非常高興、也很驚訝,在澳門竟然有一班熱心於合唱音樂並且推廣本地音樂的年輕人,後來他的作品在澳門基本一直由嚶鳴合唱團演繹。林大師經常會講:「我是澳門仔,我的音樂是由司馬榮神父啟蒙,沒有司馬榮神父就沒有今日的林樂培。」

林樂培和他的朋友們,左二為林家駿主教

他回憶到有一次在聖若瑟修院聽到司馬榮神父帶領歌詠團唱一首司馬榮神父的作品 Laetentur Coeli,當時他聽到這首作品非常好聽又震撼,也就是這一首歌影響了他日後對音樂的興趣,影響了他的一生。2019年12月,培叔93歲時來澳門和我們一群朋友食飯,在晚宴中,他邀請我們和他一起唱這首作品,圖1就是唱這首作品時的情景,現在回想起來,仿佛就在昨天。

林大師的外文名原本是Domingos Lam,後來改成Doming Lam。就此,他本人曾打趣地說:「年輕時在澳門聖若瑟修院跟林家駿學長(後來是澳門主教)的外文名相同,為了在稱呼上作區分,我便在Domingos上省去了『os』。」這件事林家駿主教也曾和我提起過。

林樂培大師對培育年輕人對音樂的興趣亦不遺餘力,特別那些對天主教聖樂有興趣的年輕人,2000年11月3日培叔從加拿大專程來澳為澳門教友及聖樂愛好者假主教公署會議廳舉行聖樂講座,讓大家了解不同世紀的聖樂作品及其重要性,介紹從十六世紀至二十一世紀的天主教聖樂作品,這次活動也得到培叔的學長林家駿主教的大力支持。

時候到了,樂曲終了。但林樂培大師的音樂不會因此而停下來。深切悼念林樂培大師,多年來的交往歷歷在目,音容笑貌宛在腦海耳際,卓越貢獻定為世人銘記,願大師在天堂再續輝煌。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