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亞社訊)南韓首爾的天主教徒參加在龍仁公園墓園舉行的一台追思彌撒,向過去 55 年來為科學目的捐贈遺體的6,000名捐贈者表達敬意。
這個一年一度的紀念活動在11月的第三個星期舉行,這是天主教會追思已亡者的月分。
據《天主教和平廣播公司》報道,捐贈遺體有助於天主教醫學中心及其八所附屬醫學院的醫學領域學習解剖學。
該醫學中心表示,目前已有3.6萬名志願者登記,表示願意在死後將遺體捐贈作教育和研究用途。
該中心接收的遺體有助於學生學習解剖學,一般在徵得捐獻者同意的情況下用於製作標本。
中心表示:「遺體捐贈是一種真愛的行動,它為希望以醫療技術燃亮世界的醫學生和臨床教授提供教育和研究的機會,為醫務人員和醫學的發展作出貢獻。」
天主教醫學中心於1999年10月成立天主教應用解剖學研究所,透過解剖教育和與遺體有關的研究,有效地管理遺體捐贈,並發展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
研究所利用捐贈的遺體開展各種活動的目的是為了實現所有捐贈遺體者的願望,即「與臨床醫生共同努力,透過疾病研究來戰勝疾病」。
醫學院院長鄭妍俊(Jeong Yeon-joon)說:「在該研究所,研究遺體的老師和學生都會以最大的尊重對待遺體。」「天主教大學醫學院的學生在練習解剖學前會視所有捐贈者為家人,並承諾在實習前全心全意為他們服務。」
鄭妍俊說:「我們會以努力培養實踐愛的醫生為基礎,透過創造性研究為醫學發展做出貢獻來表達我們對他們的謝意。」
對遺體進行研究的學生在涉及管理捐贈遺體的課程前後會誦念一段祈禱文。
韓國天主教大學醫學系二年級學生徐藝娜(Seo Ye-Na)說:「我會在解剖學練習前後做祈禱。」
此外,醫學與護理學院的神師辦公室在每個月的第三個星期四都會舉行特別彌撒,為所有為科學事業捐贈遺體的人祈禱。在處理遺體上,人們也會懷著尊重和敬意,而不是把它當作學習材料。
研究所每個月都會與聖瑪利醫院的殯儀館合作,對已經完成研究的遺體進行火化。
學院會承擔火葬的費用,包括棺木、裹屍布和與火化過程相關的宗教用品。
骨灰會被置於木盒或壇子裡,存放在研究所內的臨時安放廳內。
另外,如果有人要求在龍仁公園墓地埋葬,他們的墓地會獲大學管理達20年之久。
自1960年代捐贈倡議開始以來,願意在死後捐獻遺體用於研究的捐贈者人數逐漸增加。
從六十到八十年代末,大學通過其位於首爾的地區辦公室收集遺體。那時候,收到的屍體大多是無人認領或身份不明者的遺體。
然而,到了九十年代後期,由於收到的遺體數量非常少,以至於大約十名學生才能有一具遺體可以用作解剖研究。
直到1999年,收到的屍體數量有所增加,可以達到四至六人一組的學生有一具遺體作解剖。
儘管歡迎登記,但大學表示,在極少數情況下,例如死者家屬反對帶走遺體、失去聯繫、意外死亡或傳染病等,已作的登記也有可能會被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