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活出信仰 Faith and Life

【神修】(4) – 基督宗教神修的經典

文:高凡濤神父(Fr Fausto Gomez, OP)
譯:郭宜芳

基督宗教神修是神秘的靈修,是所有基督徒被召叫的神秘主義的神修。何謂神秘生活?神秘生活就是參與天主的生活:天主的臨在和個人的經驗,或體現這種神聖的生活,特別是透過信德、望德、愛德,以及聖神的恩賜。

與天主加深愛的聯繫,這趟旅程需要從拒絕罪惡上開始,由散漫、懶散和「碟碟不休」的祈禱,到學習靜默的祈禱(煉淨階段,purgative stage),透過獲得和實踐德行,並減少散漫地祈禱、增加和熟練默禱(光照階段,illuminative stage),再到達「神修婚配」聯繫和完美的默觀與靜禱(與天主結合階段unitive stage)。

耶穌是最能代表天主的經驗的神秘主義者,即在聖神內與天主聖父完美結合和聯繫。耶穌基督是降生成人的天主,這位天主的獨生子向我們展示了與天主聖父漸進式聯繫的方式。諸聖們及神秘主義者都追隨、效法並認同基督。他們的生命總是指向基督。神秘主義者往往經驗天主,並以一種深入的方式與基督的愛聯繫,並把這經驗告訴予其他人(經驗的神秘主義 empirical mysticism)。基督宗教神修的寶藏,是往昔、今天和永遠的經典神修文本。基督宗教神修的真正經典,就是那些「透過超越文化特性且經得起時間考驗之物」。這些文本都是「經久不衰且令人鍾愛的」。(Peter John Cameron)當談到宗教自由背景下的社會對話時,教宗方濟各寫道:「其實宗教經典在每一時代都有其意義,並有持久的力量,打開新的視野,激發思維,拓展心靈。」(《福音的喜樂》宗座勸諭,256)無疑地,「對所有渴望有神修進步的信友來說,閱讀神秘主義者的作品均有得益。」(Gustave Thils)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在生命盡頭時曾被問及,自己有沒有任何遺憾。據報道他的回答是:「我希望我能在人生較早的時候閱讀更多神秘主義的作品。」

基督宗教神修的經典,是非常重要的神修讀物,能有助於神修成長。任何對神修有興趣,並渴望內修生活成長的人,都會閱讀這些經典作品。其中,包括以下這些例子:聖西彼廉(St. Cyprian,200-258)的《論主禱文》;聖亞大納修(St. Athanasius,295/97-373)的《聖安多尼的一生》;聖奧斯定(St. Augustine,354-430)的《纖悔錄》;若望.伽仙(John Cassian,360-435)的《會談錄》;聖伯爾納鐸(St. Bernard of Clairvaux,1090-1153)撰寫有關謙遜與驕傲的等級。

主啊,我們是造來為祢的;我們的心得不到祢,就搖搖不安……天主絕不會要求不可能的事;祂要求我們去做我們能做的,也要求我們為不能做的而祈禱。(聖奧斯定《懺悔錄》)

聖賀德佳(Hildebrand Bingen,1098- 1179)的《當知之道》 Liber Scivias;聖方濟各.亞西西(十三世紀)的《小花》;一位匿名英國作家在十四世紀下半葉作撰的《不知之雲》;諾威奇的朱利安(Julian of Norwich,1342-c.1416)的《聖愛啟示》;聖文德(St. Bonaventure,1217-1274)的《靈魂進入天主的旅程》;聖多瑪斯.亞奎納(St Thomas Aquinas,1225-1274)的《通往神修生活的圓滿》;聖女加大利納(St. Catherine of Siena,1347-1380)的《對話》;艾克哈(Meister Eckhart,1260–1327)的《若望福音注釋》;多默.耿稗思(Thomas à Kempis,1380-1471)的《師主篇》。

沒有耶穌,就是愁苦的地獄;有了耶穌,就是甘飴的天堂。

擁抱耶穌的人,將永遠屹立不倒。

為耶穌去愛,但愛耶穌,是為了耶穌,並非為得神樂。(多默.耿稗思《師主篇》)

聖依納爵.羅耀拉(St. Ignatius of Loyola,1491-1556)的《神操》;聖女大德蘭(St. Teresa of Avila,1515-1582)的《全德之路》;聖十字若望(St. John of the Cross,1542-1591)的《靈歌》;聖方濟各.沙雷氏(St. Francis of Sales,1567-1622)的《成聖捷徑》;勞倫斯修士(Brother Lawrence of the Resurrection,1614-1691)的《上主的臨在》;聖類斯.葛利寧.蒙福(St. Louis-Marie Grignion de Montfort,1673-1716)的《真誠孝愛聖母》;高薩德(Jean-Pierre de Caussade,1675-1751)的《父,隨祢安排》;俄羅斯佚名朝聖者的《朝聖之路》(十九世紀);聖女小德蘭(St. Therese of the Child Jesus,1873-1897)的《靈心小史》。

天主聽到的唯一語言,就是靜默的愛的語言。

在愛中行走的靈魂,既不令人疲倦,也不自覺疲倦。

在沒有愛的地方投放愛,你便會收穫愛。

不愛近人的人,就是憎惡天主。

在生命的黃昏裡,你將在愛中被檢視。

(聖十字若望《光和愛的話語》) 

在我們這個時代,還有數本啟發性的書籍。聖嘉祿.富高神父(Charles de Foucauld,1858-1916)的神修作品;G.K.切斯特頓(G. K. Chesterton,1874-1936)的《永恆的人》;聖十字德肋撒本篤修女(原名埃迪特.施泰因,Edith Stein,1891-1942)的多篇寫作;教宗聖若望廿三世(St. John XXIII,1881-1963)的《靈心日記》;聖施禮華(St. Josemaría Escrivá,1902-1975)的《道路》;盧雲神父(Henri Nouwen,1932-1996)的《浪子回頭》;加爾各答的聖德蘭修女(St. Teresa of Calcutta,1910-1997)的《來,作我的光》等。

為聖人來說,當他們記起自己的罪時,所記起的並不是罪惡,而是天主的慈悲,因此,即使過去的一切罪惡,他們都會轉化成現時喜樂的泉源,好能光榮天主。(多瑪斯.牟敦《七重山》)

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在神修神學及神秘主義神學上,對於轉變作出巨大的貢獻——透過以創新的方式,去作不同的教導,例如:啟示的來源、與世界的對話、祈禱與愛近人的密切聯繫,以及明確地指出所有基督徒都被召叫,去度一個神修與神秘的生活,即:被召叫去度成聖的生活。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