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凡濤神父(Fr Fausto Gomez, OP)
教會有不同的祈禱方法。只要結果是好的——即:與天主聖三有親密的合一,以及增加與天主和鄰人的愛——任何的祈禱方式或種類都是好的。聖女大德蘭告訴我們,祈禱的美善並不是源自想得多,而是愛的多。(《靈心城堡》)聖十字若望補充,善功的價值不在於我們祈禱的數量和質素,而是出自天主的愛。(《攀登加爾默羅》)確實,為愛撿起一根針,也能讓一個靈魂皈依。(聖女小德蘭)
哪一種祈禱方式最好呢?最適合我們每一個人的,就是最好的。我們知道這些有用的方法:運用《聖經》祈禱(閱讀、反思和回應);與瑪利亞一同祈禱(玫瑰經,三鐘經);禪式默禱(曼怛羅,mantra);像俄羅斯朝聖者般祈禱(不停地重複:「主耶穌基督,可憐我罪人」);聖言誦讀(Lectio Divina)等等。
在全球許多地方,聖言誦讀仍然十分流行,不只是為隱修士、司鐸或修道者,為平信徒如是。對於我們許多兄弟姊妹來說,聖言誦讀在今天的世界中,仍然是一種有吸引力且有成效的祈禱方式。其四個部分,使祈禱方式更為豐富:閱讀(專注的神修閱讀,特別是閱讀聖經);默想(反思文字、聖言中本身的含義,以及現在對自己的意思);內心的祈禱(與天主的對話:感恩和讚美,同時請求寬恕和幫助);以及默觀(細聽天主靜默的聲音,具情感的愛,虔敬的朝拜),以及隨之而來的善行。
祈禱的最佳姿勢是甚麼?你感覺最好的那一種:站立,坐着,躺臥,跪上;最好的一個姿勢,就是能幫助我們專注於,天主在我們靈魂中的真實臨在。
當我們從一種祈禱方式,走向另一種祈禱方式時,祈禱就是人生的階梯。最經典的過程是這樣的:從口禱,我們成長至默禱,再由默禱昇華至默觀的祈禱。當我們爬上梯子時,我們深刻地意識到,祈禱的主要障礙是我們的自私。因此,持續「拒絕自我」是必需的。當我們在祈禱中變得成熟時,我們會從一種「自我中心」的祈禱,轉向為「以天主為中心」的祈禱,也會從「求」的祈禱,轉化為朝拜、感恩和讚美的祈禱。通常,不同類型的祈禱在我們生活中共同存在,尤其是口頭和默禱:這些都可以是有益的、有成果的。
聖十字若望邀請我們回到內裡的家,也就是摯愛天主常居住的位置。我們每一個人,都需要培養自己內在的空間,默默地祈禱。個人禱告通常要多長?在我們這個步伐急速的世界,時間為我們許多人來說是奢侈、是不足的;故這取決於我們每一個人:十分鐘、15分鐘、20分鐘、30分鐘的靜默,獨自和個人的祈禱是最平靜和喜悅的。
最重要的是,每天都要忠於我們的決定,而且需要養成祈禱的好習慣。一種簡單的方法:舒適地坐着;閉上雙眼;感受你的呼吸;透過你的信德體驗天主的臨在;細聽祂;或許猶如曼怛羅一樣重複「耶穌」,一個最美炒的字詞。慢慢地、一次又一次地重複這字詞「耶穌」……「呼吸耶穌」:將臨期的耶穌、聖誕期的耶穌、四旬期的耶穌、復活期的耶穌……還有步行海面的耶穌、被釘在十字架的耶穌、復活升天的耶穌。
努力從你內心驅逐(先概括後拋棄)那些豐富幻想的想法(按照聖女大德蘭,那些我們內心城堡的瘋狂想像)。我們渴慕天主:「渴慕祢我的靈魂有如乾土。」(詠143:6)勿強求:放棄,保持靜默。細聽聖神。說出發生在你身上的事情:「主,對不起」、「主,請幫助我」、「主,我愛祢」、「主,感謝祢」……最重要的是,保持靜默:在你的靈魂深處、在你的存有中,與天主相遇。有時候,嘗試後會失敗;但經常嘗試再嘗試,切勿感到氣餒:我們與天主合作的努力,都是天主的恩寵與祈禱。
在我們趕急的生活中,我們需要寧靜,我們需要聆聽「靜默的聲音」(參閱路10:38-42)。中世紀德國密契主義者道明會士艾克哈(Meister Eckhart)說:「我將保持沉默,讓天主在內心說話。」我一直鼓勵自己,除了要有一段稍長的靜默外,每天在各種時間下都要保持寧靜。這能幫助我在任何時候體驗天主:在日落時分,在一名孩童的微笑中,在可憐的乞丐中,或在受苦的病患中,或在人生旅途的同路人身上。不要著急,在路上聞着花香,默想天主的溫柔。
但我們不在此停下腳步,卻要上升至唯一的天主、三位一體的天主:藉着我們的救主及摯友基督,在聖化者及護慰者聖神內,步伐我們慈愛的天主聖父那裡。因此,我們以這樣的方式,開始我們所有的祈禱和方法:因父,及子,及聖神之名。
最好的祈禱方法是甚麼?聖女大德蘭答道:「若默觀、默想和口禱,以及治癒病人、在家庭中、在一份低等的工作服務祂;若一切都是為服務客人[耶穌],那做哪件工作有關係嗎?」聖女自問:「我們必需要甚麼?」她答道:「做最能喚醒你去愛的事情。」(《靈心城堡》第四重住所)
在現實中,最重要的並不是具體的方法。最重要的是祈禱;只要是能幫助我們消防惡習、實踐美德、背起十字架、愛所有鄰人,特別是貧窮及邊緣者,每一種祈禱都是好的。祈禱是一種人性化和神聖化的過程:一個將我們靈魂從一條毛蟲蛻變成為屬於天主的白蝴蝶的過程。(《靈心城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