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愛德神父
耶穌聖心司鐸會
譯:梁皓衍
教宗方濟各在《願祢受讚頌》(Laudato Si,下簡稱LS)以及《心愛的亞馬遜》(Querida Amazonia,下簡稱QA)兩份文件中,都將「受造界的尊嚴」,與「對窮人及邊緣人士的公義與包容」連繫起來,皆因這地球是我們的家園,而人類只是這大家庭中生存的一員(LS 164)地球是由大家共同繼承,大家共享成果。(LS 93;參閱QA 42)
因此,教宗譴責那些對地球生態系統作出的破壞,「如同地球的『肺部』之處的亞馬遜和剛果盆地,或龐大的蓄水層和冰河,是物種多樣而豐富的地區」被「自私和冷漠所……獲得的經濟利益」所傷害(參閱LS 37-38)國際社會現時對受造界所施加的不公平對待將繼續遺害下一代及窮人。
以任何不公平的形式對待天主的受造物都會導致剝削人性的尊嚴:「我們對世界上其他受造物的漠視或虐待,早晚會影響我們對待他人的方式。」(LS 92)這亦導致很多物種——不論是我們見到的,抑或是看不見的,都面臨絕種的危機。這些物種都在它們的地方都克盡天職,發揮着平衡自然的天性。
教宗為生態靈修提出幾項建議去鼓勵和潤澤我們作為基督徒對「成為天主化工的保護者」這個召叫的回應。(LS 217)首先,我們需要「生態皈依」(LS 216),即是一種個人和團體層面與受造界維繫的共融(參閱LS 219),和以「不同力量的合併和集思廣意」去為世界帶來持久改變(LS 219)
「生態皈依」有三個向度:
一、經濟轉型
經濟方針應由短期利益導向改為共同利益導向。這樣將使人類和大自然居於消耗和利益之上。(LS 184)
二、技術轉型
很多時候,技術轉型都會牽連到技術和進步,但不一定都是。技術給我們帶來了舒適和進步(LS 102-103),但是,隨着技術所帶來的進步,伴隨而來的卻是各方面的倒退:人類的生活、社會問題、自然災害等。其中一個例子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科技所帶來摧毀和殺戮人命(LS 104)
三、消費主義、即棄文化的轉型
這類文化使我們的生活變得單一,並消耗着大自然。教宗本篤十六世提醒我們:「購買常是個倫理行為,而不僅是經濟行為。」(《在真理中實踐愛德》66)
這三類轉型所帶出的核心價值是「感恩和施予」(LS 220)、「主愛的恩賜」和「自我犧牲」(LS 220)、「創意和熱忱」(LS 220):「人類獲賜聰明才智和愛,並被基督的圓滿所吸引,蒙召引領一切受造物回歸創造者。」(LS 83)
在《願祢受讚頌》通諭中,教宗方濟各明白天主所有的受造物都在於至聖聖三的共融中,「三位一體的天主在受造界留下印記。」(LS 239)當我們勇敢地從自我走出,與天主、與人、與所有的受造物都在共融中生活時,我們的靈性和人性將越趨成熟,「如此,人們可以在自己的生命享有那天主聖三的動力。」(LS 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