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花地瑪聖母堂新任主任司鐸(1)
張彌克神父:來到澳門工作是天主的旨意、聖母的助佑
訪問:Marco Carvalho
翻譯:梁皓衍、陳義浩
本月初,張彌克(張俊鍵)神父被委任為台山花地瑪聖母堂主任司鐸。於香港土生土長,來了澳門只有約一年時間,這位年青的神父暫時是澳門唯一一位道生會的神父。這位花地瑪聖母堂新上任的主任司鐸早前接受訪問,表示這是一份新的使命,亦與各教友和讀者分享這份新使命的感受。
您去年五月來到澳門,但您本身來自香港,可否講解為何會來到澳門呢?為甚麼會選擇澳門?您在花地瑪堂區是如何履行司鐸的職責呢?
李斌生主教當時邀請我們道生會來澳門服務,因為疫情很難讓新的神父進入澳門。當時我在台中聖若瑟堂服務,已服務了四年。碰好我來自香港,要進入澳門也沒有問題,是一個好處,所以修會決定,既然除了我以外沒有人能夠進入澳門,便決定讓我離開台灣、來到澳門服務。
您在領受鐸職之前,已經常向聖母祈禱,花地瑪堂區又是奉聖母為主保的堂區之一,您如何看這個巧合呢?
是天主的意思,祂就是為我們準備一切的那位,在祂的旨意下,祂照料我並帶領我。進入信仰生活之前,我還是一位年青,我在香港搭地鐵的時候讀到一篇聖經,是關於天主召叫亞巴郎離開他的家鄉,去天主召叫他去的地方,便能成為他人的祝福。這一幕我的印象頗深刻,自此以後,我便深信天主有一個計劃給我,祂會帶領我到要去的地方。而事實上,祂帶領了我到澳門、一個對聖母有很深敬禮的地方,而且到了一個與聖母有關的堂區,這是一件別具意義的事。我對花地瑪聖母、瓜達盧佩聖母、盧漢聖母,當然還有中華聖母,也有敬禮。這一切對我的聖召都有重大的意義,可以讓我將自己奉獻給聖母無玷之心。花地瑪聖母是無玷之心。而且,聖彌額爾也是將恭領聖體的訊息帶給花地瑪的三位牧童。加上我去年五月來到澳門,隔離完畢後剛好是花地瑪聖母的瞻禮。所以,這一切對我來說,是一個意味深長的標誌,將我置於聖母瑪利亞的助佑下,全是天主的旨意。不是我來做我想做的事,而是天主的帶領我到這裡,並引我進入祂的保護下,好能開展我在澳門的工作。
花地瑪聖母堂是一個多元化的堂區,數個團體凝聚於此,您認為這是一個挑戰還是一份責任呢?您認為會有甚麼挑戰呢?
這是一個非常活躍的堂區,每到主日,這裡充滿着各種各樣的團體和活動。其中一個大的挑戰就是如何融入他們和團結他們,因為都有語言和文化上的差異。他們於不同的時間來到聖堂,當一群人來到,另一群人已經走了,何神父因此有一個想法,我們找個機會聚在一起去開一個多國語言的彌撒和聚會,這可以令到每一個人去分享他們的喜悅和見證,這是我們鼓勵他們去做的。我知道很難,這裡有不同的語言,例如堂區報告,我們要確定翻譯是正確的,這樣每一個人都可以接收到同樣的訊息。這些訊息不可以只發給中文團體,同時也要以英文和越南文發出,這樣他們都可以知道堂區所發生的事。
還有一個難處是,因大部分來這裡的外勞都說不同的語言:菲律賓語、越南文和印尼文;又由於他們的工作,他們不能夠參與太多其他的活動,若他們有個人時間的話,他們便會來到堂區,例如朝拜聖體。我們每天都有朝拜聖體,而每個月都有一次徹夜朝拜聖體,中文團體、越南團體和菲律賓團體會輪流負責,他們都是犧牲自己的時間來服務。這是一些能夠給予他們信心的事,當他們向耶穌祈禱,他們的問題都被照料。我不會強迫他們與其他人合作,他們起碼在靈修上需要的。他們來到這裡便可以得到安慰和靈修上的成長。這將會是我們主要的目標:慢慢地鼓勵他們與其他人合作。
您在花地瑪堂區已服務超過一年,您和其他人是如何合作的呢?
何神父和其他神父都在這裡工作,他們十分鼓勵和歡迎我,教友都很友善,令我有歸屬感和有家的感覺,我不需要處理複雜的關係,一切都係順利,他們很支持我們,當我們說出一些想法,他們都會贊同,我們又會一起作出決定,雖然我們有不同的背景,但神父和團體成員之間都有很正面的氣氛。
我是道生修會在澳門的唯一會士,我向天主祈禱,希望有更多道生會的會士來澳門服務,例如菲律賓、香港、台灣,因為我都想有團體生活。如果那是天主的旨意,澳門便會有我們的小團體。我們是來自同一個家庭,就像瑪達拉上主及聖母之僕修女會一樣,我們都是來自同一個會祖,我們一起工作,我會一起開會,又會照顧她們的靈修生活。期望藉着李主教的祝福,我們這個小小的信仰團體能繼續成長。道生修會在1984年3月25日預報救主降生節成立(因此修會名字具「道成肉身」之意),可以說是澳門最年輕的修會,但我們有很多聖召,很多年輕神父都很愛基督和願意服務。期望我們修會團體成立後,能為教區更有效地服務。
您在成為神父之前有一個很不同的生活,你曾經是一位建築師,這如何幫助您追隨聖伯多祿的腳步,啟迪教會的建設呢?
事實上,我收到另一個訊息,在其中一台彌撒的講道當中,神父們在講述教會的建築,而我剛好完成我在澳洲的面試,我參與這台彌撒去感謝上主,透過神父,去和我的心靈說話,講述我們要建設教會,但建設教會並非去建築一間聖堂,而是去建設人的心靈及建立天主的國,並把天主的國建立在人的心靈裡面,他們便是天主的子民,而不是等待被領到天國。
我們在世時應要以聖人的榜樣去生活,這樣才能盡量確保自己得到永恆救恩的入場票。這才是我會用的方法,不只是建築學教會我的事情,連在修院裏學到的各樣東西,例如:哲學、神學、聖經、歷史、靈修等,我都會用上。這些每樣我所學到的東西、所過過的群體生活,每樣好像「石頭」一樣,慢慢構建成一個能夠化解或減低對立的團體、信仰和教會,使我們有個更和諧的地方去與主相處,好讓主以祂的旨意安排我們互相合作。這是一種建築的概念。
通常我們一講起建築,第一樣會想起的是一幢實體的建築物,但我認為最重要的,是我們要一起合作,這才是我們的「石頭」。我們的社會越來越鼓吹個人主義,每人都只顧做自己的事情,不許其他人請勿打擾。或者被妨礙做事時,便將對方視為敵人。又例如當對方不同意自己,或者當對方不給予你想要的,便從此與對方不再來往等。我們需要從摒棄自私的個人世界,學懂怎樣與人互動,與人連結起來。做義工便是個與人連結的例子。在澳門,有很多有需要的地方,都需要很多的義工去幫忙。
待續
很高興得悉花地瑪聖母堂來了一位年青的神父,張彌克神父。
八十年前我在這聖堂受洗,成長後曾先後在三位堂區神父任內教主日學,包括首任堂區麥文傑神父。
張神父照片背景的花地瑪聖母及三位牧童像是我二舅父,廖廣安應麥文傑神父之邀建造的,(在花地瑪女子學校的那套也是舅父建造)。教堂藏有象牙耶十字架一個,是一位主教送給我外婆的,外婆逝世後送贈給聖堂,1999年高天予神父是本堂父時曾將該十字架放在神父住所客廳。
基於年事已高又逢世紀疫情,不知何日能再訪花地瑪聖堂了。
顾主祐張神父神寧康泰,福傳工作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