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梁展熙
丙年常年期第八主日
在這主日,禮儀讓我們繼續走在成為真正的耶穌門徒,成為堪稱祂真正的追隨者的學習之旅上。因此,今天禮儀選讀的主題與上主日相近:一個人的外在表現時常會矇騙其他人。 禮儀藉今天的讀經提醒我們,一個人的說話與他的行為,必須高度相符。 無論是取自《德訓篇》的讀經一還是取自《路》的福音選讀,都採用了智慧文學的體裁——諺語箴言和比喻——來傳遞箇中的教誨。這些教誨所使用的情節背景,都是人們日常生活的環境——農耕田地和社交場合,也說明了即使在日常生活的場合中我們也是學習人生不同課題的理想場所。
很可惜的是,社會上不少的人其實並不如我們所想像那般重視言行一致的高尚情操。我們有時甚至以自己的能言善辯可暪騙其他人以『化解危機』或讓他人為自己的利益出力的能力而自負。這使我們無法完全信任別人的一面之辭,就算是那些我們本應理所當然地相信的人也一樣,當中包括:政治人物、新聞報導、律師,教會內的職務人士,有時甚至連父母我們也難以完全信任。我們也許對說真話並不夠重視,但我們心底裏卻十分清楚,任何形式的不誠實都可以帶來不同程度傷害的災難。我們總是想爬在所有人的前頭,把他們大大拋離開去;但我們所有人都不想自己成為被欺暪矇騙的受害者。
今天禮儀希望透過聖經的智慧文學傳統來教導我們的,是做人言行一致的重要性。人生的經驗都會使我們明白到,待人真誠不僅僅是在一段關係之中最好的方式,更是一個社會賴以存活和發展的根本。我們都體會到,我們的說話必須與我們真正想傳達的想法,以及我們內心真正的價值觀相匹配。我們的說話和行事必須高度一致。也許,在《舊約》時代的古典希伯來語中,「 dāḇār」一字既可解作「說話」(word)又可解作「(人做的)事」(deed),本身也有其意義。我們的說話指明我們的行動,而我們的行動則體現出我們先經思考再經口舌所說出的話。
當然,要成為一個按照聖經價值來生活的人並不容易,當中所要求的轉化更不是一朝一夕便能成就的。可是,我們不要忘記,我們是有能力完成這次轉化的,但靠的當然不只是我們自身的能力,更包括從死而復活的基督的德能。正是透過祂的死亡,死亡本身已被吞噬;也正是透過祂的復活,人的生命從此得到根本的轉化,最終將超越時間,邁向永恆。祂是那真正的「話」,是取了血肉的天主的話。祂所說的,與祂所做的,完全一樣,別無二致。我們不過是祂所完成的偉大工程的受益人而已。正是藉着祂,我們才能夠在天主的工程內堅毅前行。我們絕對不能忘記,我們之所以能夠完成我們所做過的善事,全都是在主之內,並透過主的德能來完成的。
《天主教教理》第2472點說:「基督徒參與教會生活的責任,促使他們作福音及源自福音之義務的見証。這種見証就是把信德以言以行傳下去。見証是一種正義行為,証實真理或使人認識真理」。
我們常聽見的「正統」一字,外文是「orthodoxy」。這個字本身是由兩個希臘語「orthós」+ 「dóxa」組成。「orthós」解作「正確的」;「dóxa」一字,本解作「預期」【相當於廣東話的『諗住』、『預咗(某人或某事物)會點⋯⋯】,後引申出「意見」和「光榮」兩個意思;在《聖經》以及基督信仰時代中,多作後者解。從上述字源的角度來說,今天的答唱詠就是「orthodoxy」,即「正確的光榮」,也就是,聖詠中義人的行為,就是他們對天主的讚歌。換言之,禮儀透過咎唱詠提醒我們,單純用口來說讚美天主的禱辭,並不足夠;只有一個人同時活出一個義人的人生,天主才真正得受到光榮。正如由教宗方濟各在不久前(上月21日)奉為教會聖師的里昂的聖依勒內(St Irenaeus of Lyon)在《駁異端》第四冊第二十章七節中所寫的:「天主的光榮就在好好生活的人身上綻放;天主的面貌,是靠人的生活映照出來」(拙譯自:Gloria enim Dei vivens homo, vita autem hominis visio D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