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遇聖言 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活出信仰 Faith and Life

【心遇聖言】出於真心的珍寶

文:孔維仁神父
耶穌聖心金邦尼傳教會

丙年常年期第八主日

耶穌的比喻一般都不會精確地定義某些道理,而是用例子、比喻,甚至悖論去帶領我們更深入地反思,多理解如何讓信仰影響自己的選擇。

譬如本主日福音提到:「沒有好樹結壞果子的,也沒有壞樹結好果子的。每一棵樹的好壞,憑它的果子,就可認出來。」(路6:39-45)在現實中,沒有壞樹或壞果子。在自然界的生態平衡中,每個受造物都有各自的位置及作用。大自然並不武斷。然而,若我們斷定「哪些是能進食的好果子」,那我們必需明確地區分「好樹」與「壞樹」。

當我們談到「善人」與「惡人」之間的區分時,這個問題就變得更加棘手了:「心善者生善,心惡者生惡。」耶穌是在暗示人的本性是善的,還是惡的? 猶記得我的中文老師解釋了儒家傳統學者之間的不同理論:孟子提倡人「性本善」——人的本性是善的;荀子提倡人「性本惡」——人的本性是惡的;董仲舒則提倡「性待善」——人的性格需要透過教育達致善。有關這些理論我們有甚麼看法是十分重要,因為會影響我們如何看待別人、看待自己。例如:若有人會將耶穌這些話直接投放在他人身上,那就是危險,因為容易按自己道德的標準,去將他們以「善」或「惡」去區分。或更甚,因為我們的缺陷或過往的經驗,會得出一個「我是一個惡人,甚至畢生也將會是惡人」的結論。兩者都會引致危險及錯誤的判斷。

我們最好經常自我提醒教會在這一點上的說法。我們每一個人都是按天主的肖象而受造,並擁有最基本的「善」和「尊嚴」。然而,我們的本性都背負着原罪的傷痕(後果),讓我們有傾向於惡的人性,導致容易犯罪。「於是人在自身內便遭到分裂。人整個生活,無論是個人的或集體的,便形成善與惡、光明與黑暗之間的戲劇性的戰鬥。」(《天主教教理》1707)最後,「聖洗在給予基督恩寵的生命時,把原罪滌除,使人重新歸向天主。但原罪的後果,即墮落而傾向於惡的人性,仍留在人身上,並促使他展開屬靈的戰鬥。 」(《天主教教理》405)

現在我們可以更清楚地理解在這主日的福音中耶穌所講的道理。我們外在的生活,就是我們的言行,都不斷地揭示我們的內心;那裡——我們內心的最深處——儲存着引領我們選擇與價值觀(我們的寶藏)。「善」與「惡」,兩者都一一儲存在每人的內心。若相信自己只有「善」、別人只有「惡」的話,這就是阻礙我們視線的「大樑」,最終讓我們作出「惡」、錯誤的選擇。「善」與「傾向惡」都雙雙居住在每個人的心中,我們亦需要意識這一點。

在耶穌道理中,我想到「樹」比喻為我們所擁有的許多道德選擇。為被評為「善」或「惡」,要根據選擇的對象、追求的目的(或意向),以及行為的環境。然而,有些行為本身(因其本身、在其本身),不論處於何等環境、不論有何意向,但因其對象的關係,經常都是「長出壞果的壞樹」,例如:墮胎(對抗生命的行為)、不公地對待勞工(貶低人性尊嚴的行為)等等。在道德抉擇這片「森林」當中,碰到這些情況時,別糊塗地以為可以從「壞樹」長出「好果子」,因為是不可能的。換句話說:「人總不可為得到一個善而作惡」。看看我們個人過去的經歷,又或者每晚看看新聞,便能足以理解人類歷史中,充滿着許多不切實際的幻覺。如果我們不想墮入破壞性的道德深淵或人類悲劇,我們需要謙卑地相信,教會在這方面的道德指引,以及我們各人的良心聲音。

總括而言,由於內在的「善」與「軟弱」混合,沒有人能完全地揭示天主至善的圓滿;只有基督才可以。基督是唯一的「善者」,並透過十字聖架這棵「好樹」,結出救贖人類的「好果子」。正如枝條留在葡萄樹上、只有住在祂內,枝條才能結出許多果實(參閱若15)。教會的使命,就是要將作為枝條的我們,存留在祂這棵葡萄樹內。

但我們需要有耐性。天主每天都會賜予恩寵,來充滿我們內心的寶藏。不過,人很容易浪費這些恩賜,因此人的心永遠不圓滿。雖然如此,我們還是每天設法與他人打開這內在的寶藏,以言以行向外表達天主賜予我們的美善。有時候,我們失敗了。但最重要的是,即使失敗了,我們還是繼續試着打開內心與表達美善,深信天主不會停止以祂的大愛與無限的慈悲,充滿我們心中「善的寶藏」。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